![]() | 互助土族故土園AAAAA 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境內,距青海省會西寧市31公里,總規劃面積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覽區達3.25平方公里。景區包括天佑德中國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園、納頓莊園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5個核心景點,分別展現了土族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青稞酒文化、彌久沉香的酩餾酒文化、古老純真的建筑文化、別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樸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純正、最真實的以“土族文化”為主題,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綜合……[詳細] |
![]() | 互助土族風情游覽區AAAA 互助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信仰-教,能歌善舞,服裝富有民族特色!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間節日,互助旅游區內多舉行“花兒演唱會”。該縣還有佑寧寺、五峰寺、瑪藏觀(即白馬寺)、北山林區等景觀,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中外游客,慕名到此觀光瀏覽。 提示:所謂土族,據當地人講并非真正的土族,要看真正的土族需再向北走40公里進山,可在路邊攔截身著民族服裝人的車,與其一起下車進村看表演,可欣賞到民族歌舞,輪子秋等,也可品嘗到具有當地風味的午餐,總共50元/人! 交通 前往西寧以……[詳細] |
![]() | 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 ![]() 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原稱互助北山林場,于1959年建場,經過40余年的經營,天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恢復,植被完整,林相整齊。1992年11月由原林業部批準建立了青海省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在2100——4308米,最高點為南山餓座嶺(4308米)。一般山峰相對高差在1000米左右,公園總面積112794.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4.3%。,森林總蓄積量為420萬立方米,是青海省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森林資源之一,動植物種類豐富,……[詳細] |
![]() | 撒拉族綠色家園AAAA 循化撒拉族綠色家園位于自治縣東北,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山清水秀,數百種樹木掩天蔽日,各種花草植物綠茵蓋地,有人參、三七、貝母等名貴藥材,還有大量的珍稀動物,有“高原西雙版納”之美稱。循化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撒拉族先民定居并繁衍生息在這片氣候溫和、綠樹成蔭的黃河臺地上,并長期與藏、回、漢等民族保持了豐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和習俗,形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濃郁約民族風情,譜寫出了增強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歡樂樂章 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詳細] |
![]() | 峽群寺森林公園AAA ![]() 峽群寺森林公園峽群寺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及景區。位于青海省平安縣西南部腦山地區,拉脊山脈北麓,109國道南25公里處]西寧機場30公里。距青海省西寧市55公里。是集森林與寺院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峽群寺森林公園總面積3558公頃。1996年2月,經青海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為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包括峽群林場轄區、著名的佛教勝地——夏宗寺……[詳細] |
![]() | 民和桃花園林鄉村休閑度景區是國家2A級景區,初步開發于1997年,集考古、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風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區內海拔17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雨水充沛,氣候濕潤盛夏涼爽宜人,有近萬畝的果園、桃林,故有“萬畝桃林”之稱。近年來,經過大力宣傳促銷,影響力和知名度逐漸提高,已成為甘、青兩省聞名的消夏勝地,現有休閑園21家,農家樂5家。主要有桃花園、川垣紅、玉盛農家樂等26家休閑園和農家樂。景區地址:民和縣川口鎮、馬場垣鄉開放時間:旺季:4—10月,川垣紅生態餐飲……[詳細] |
![]() | 青;ブ味▏业刭|公園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北部,祁連山東端,大通河中下游,地處甘青兩省交界處,距縣城威遠鎮78km,距省會西寧市110km,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220km,威北、青崗公路貫穿園區,園內旅游支線與主干公路相通,交通便利。1992年被原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0年被評為“4A”級旅游風景區。公園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北部,祁連山東端,大通河中下游,地處甘青兩省交界處,距縣城威遠鎮78km,距省會西寧市110km,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220km,威北、青崗公路貫穿……[詳細] |
![]() | 佑寧寺佑寧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南五十鄉境內,距西寧50公里,是青海較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號稱“湟水北岸諸寺之母”。該寺由三世0授記,四世0和四世班禪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在當地土、蒙古、藏族頭人協助下,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積6公頃,有殿堂7座。因地處郭隆地區,故又稱“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間,寺院規模宏大,包括大小經堂、僧舍等2000多個院落,寺僧達7700多人。設顯宗、時輪、密宗、醫明四個學院,成為青海湟水以北地區最大寺院,其屬寺達49個,故有“湟北諸寺之母……[詳細] |
![]() | 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孟達就這樣被成為“青海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地處昆侖山支脈西傾山北坡。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乘車東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東流的黃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蔥郁挺拔的秀姿了。孟達自然保護區地處昆侖山支脈西傾山北坡。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乘車東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東流的黃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蔥郁挺拔的秀姿了。孟達林區面積十四萬余畝,這里群山起伏,地勢高峻,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間。但由于受東西兩側不同季風的……[詳細] |
![]() | 瞿曇寺為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寺院依山傍水,總體布局為一長方形,占地1.5公頃。雖歷經600余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瞿曇寺是一座-教寺院。據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縣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羅藏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藏之侄班丹藏卜“頂凈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明朝洪熙……[詳細] |
![]() | 南門峽從互助縣城威遠鎮北行約十公里,便是土鄉旅游勝地南門峽。峽谷自南往北,盤曲蜿蜒,層巒疊嶂,峽內山青水秀,林茂花繁。南門峽口,兩山對峙,東為黑洞山,像一條蒼龍自東向西,迤邐而來;西為平頂山,像一只臥虎,弓身聳耳,拔地而起。一座高數十米的拱形渡槽,如一道彩虹,橫跨兩山之間,形成南門峽的大門,蔚為壯觀。穿過渡槽,可見右側峭壁摩天,危巖欲墮,高百仞處,石崖前突,有一園孔,直通藍天,浮云從上口飄過,懸崖似在晃動,令人頭暈目眩,此即有名的“石天門”。相傳很久以前,南門峽內有妖龍作怪,殘害生靈,玉帝派二郎……[詳細] |
![]() | 文都寺亦稱“邊都寺”、“邊垛寺”,藏語稱“文都貢欽扎西曲科爾朗”,意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縣城西南17公里處,在今文都鄉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側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傳,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經堂1座。已故十世班禪大師故居,座落在文都鄉麻日村,距縣城西南20公里。民國27年(1938年)農歷正月初三日,大師誕生在此。大師祖籍西藏薩迦地方。元初遷來循化,明代起為世襲百戶,清末升為千戶,管轄“文都七族”。麻日村位于夏當山麓,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黃……[詳細] |
![]() | 丹斗寺亦稱“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語稱“丹斗謝吉央貢。位于巴燕鎮東南31.5公里、在今金源鄉南18公里處,南距使溝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 寺處循化縣城黃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積石山中,寺周懸崖陡立,石壁高聳,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懸崖之下,或依天然巖洞而成,別具一格。據載,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贊普達磨禁佛,在曲臥山修行的藏饒賽、肴格迥、瑪釋迦牟尼3人逃來青海,曾在此居住,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貢巴饒賽(892-975 )為徒。喇勤成名后,于丹斗建立道場,招……[詳細] |
![]() | 柳灣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高廟鎮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北的一處東西走向的旱臺上,這是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共發現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貴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種形制的彩陶器皿達15000件之多。柳灣墓地按考古學文化分期,分別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于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們的日![詳細] |
![]() | 西路紅軍紀念館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循化縣察汗都斯鄉贊卜乎村口公路邊上,交通便利,縣城至公伯峽三級油路可直達,距縣城18公里,距西寧市上123公里,是一處紅色旅游景點。簡介紀念館坐北向南,東西寬46.1米,南北深44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東行署撥款修建,院內栽種了 17棵柏樹,郁郁蔥蔥。紀念館大門為簡易砼體結構,瓷磚面門樓,安兩扇鐵柵門,大門門額上鑲銅字“西路紅軍紀念館”,進入大門十米開外是西路紅軍紀念碑,砼體結構,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園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頂置鐵制紅星組成,高11米。碑身正……[詳細] |
![]() |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烈士陵園位于循化縣城東尕莊,2009年10月搬遷至現址。建于1955年8月,位于循化縣城天池北路,2010年10月擴建,并與二軍紀念館合并。陵園占地5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積1079.3平米,墓區面積542.3平米,廣場1709平米,陵園內建有烈士陵園展廳、二軍紀念館展廳及接待室,并分別修建烈士紀念塔、二軍紀念塔和二軍強渡黃河時的“英雄救英雄”雕塑。配備修建了花壇、廣場照明、自來水、排水等設施。園內安葬著1949年12月13日在循化縣街子鎮查加溝平叛中,英勇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詳細] |
![]() | 南山,古稱雪山,當地叫照碑山,是樂都縣轄境最高山峰,自西而東,橫貫南境。根據《西寧府新志·地理志》中記載:“南山……冬夏積雪不消,聳出萬山之上,儼若銀屏,又謂之雪山,俗稱南山積雪為八景之一也”。攀登絕頂,宛如身在天宮,頭頂青云縹渺,腳下冰層晶瑩。南山絕頂氣候多變。 南山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是西寧現存保護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點均為解放以后新建。雖然傳說中的孔雀樓早已蕩然無存,但詠嘆鳳凰山的那首《鳳臺留云》卻至今仍然廣為傳誦:“鳳臺何日鳳來游,鳳自高飛云自留……[詳細] |
![]() | 夏瓊寺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景區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覽勝地,始建于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創始人宗咯巴的發祥地,歷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數千兩修飾了該寺殿堂,使該寺更加金壁輝煌,光彩四溢。該寺第一批經師先后充當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禪和三世章嘉-的經師,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靜寺”,并敕賜漢、藏、蒙、滿四種文匾一幅,上題……[詳細] |
![]() | 夏宗寺夏宗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削發為僧并拜西藏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四世-若比多杰為師學經的地方。相傳,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漢僧法顯等人赴印度求經。曾途徑夏宗寺一帶居留活動過。宋代夏宗靜房得到擴建。為研究藏傳佛教在青海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例證,也為廣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創造了朝覲游覽的廣闊天地。景區內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辦“六月六”花兒會。十嘛故居祁家川七百多年來,眾多民族在這一帶往來遷徙,結果使這里漸漸成為多民族混居的地區。自從1644年清王朝統治以來,回族人成了這條山溝的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