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AAAA 范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出生于東興區田家鎮趙家壩。1991年,為弘揚長江精神,中宣部專門設立了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項——“范長江新聞獎”。2006年8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批準,同意修復范長江故居并作紀念館。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以范長江故居和趙家壩新農村綜合體為核心,覆蓋周邊1.5平方公里,是集“長江文化博覽、故居田園風光、果蔬農耕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區,距內江城區12公里、距成渝高鐵內江北站8公里,S426旅游專線實現了城區10分鐘直達園區,旅游交通十分便捷。俯瞰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詳細] |
![]() | 大千園AAAA “天府之國”四川的東大門,以蔗糖聞名的“甜城”內江,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在燦若星辰的內江才俊中,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以其卓絕的才情而獨步畫壇、享譽世界,內江也因此以“大千故里”的美名享譽世界。為紀念這位世界藝術大師,內江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修建了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并在此基礎上啟動了內江大千文化旅游產業園景區籌建工作。2009年,景區一期工程完工,占地280余畝的“大千園”正式落成對外開放。 大千園旅游景區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依山就勢,吸天地之精華,日月之靈氣,擁西林之……[詳細] |
![]() | 資中寧國寺AAA ![]() 資中寧國寺始建于東漢建安5年(公元200年),稱為“巴蜀第一禪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歸藏地,歷史上新羅國(現韓國)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寧國寺集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于一體,在川內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力,但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破壞。為進一步弘揚其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將豐富的歷史和佛教文化資源轉化為歷史和佛教文化資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氣勢,為資中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資中縣于2006年啟動寧國寺修復工程,該工程歷時三年,耗資近千萬元。初建:東漢建安五年始建,初名德純寺。興盛:唐代仍名德純寺,……[詳細] |
![]() | 東興老街AAA 東興老街位于沱江之濱,地處內江主城區內,交通便利。原建東興老街、橫街、三圣宮,屬典型的清代建筑群,沿街為串架結構房屋,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內江城市的發祥地。2010年,東興區按“修舊如舊、傳承歷史文化、重現原始風貌”的原則進行改造。改造后的東興老街全長250米,保持老街原街巷尺度和院落功能,保留茶肆、酒館、川劇座唱等傳統商業形態,是目前內江城區唯一條展現內江歷史文化縮景的老街,與老街毗鄰的鳳窩街、農校街在風貌改造后以特色餐飲、土特產品、特色旅游商品等業態為主,充分體現東興區的歷史文化和古街、古鎮……[詳細] |
![]() | 重龍山風景區AA 資中縣重龍山風景區重龍山景區占地86畝,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資中縣城東北隅,屬于城市規劃區內,是國家AA級風景區,一山飛峙,登山一望,江山城景,歷歷可數。山上樹木蔥蘢,郁郁蒼蒼,名勝古跡,遍布全山。區內保存有永慶寺、來鶴亭、文命誕敷牌樓、重龍閣、壽音閣等古建筑可供休憩,又有君子泉、北巖摩崖造像和喚魚池等可供觀賞,唐、宋以來,就是著名旅游勝地,具有質樸的自然風貌和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山形蜿蜒起伏,山勢虎踞龍盤,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交通便捷,F集園林綠化、景點景觀、歷史文物、游樂玩耍、休閑健身、旅游觀……[詳細] |
![]() | 在人類鹽業發展史上,鹽業生產經營者紛紛就地營造各種廟宇或會館,以炫耀郡邑,顯示財富。世界因鹽業而建的廟宇和會館一萬余處,但其名均以地名、歷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鹽業會館首推原自貢西秦會館,它主要由當時陜西商賈集資所建。內供關羽神位,故稱陜西廟或關帝廟。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廟宇之林,唯有羅泉鎮建有鹽神廟,她座落在子來橋東頭的河東街,被譽為世界奇廟。早在秦朝時期,羅泉鎮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食鹽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產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羅泉井的鹽業……[詳細] |
![]() | 永慶寺位于四川省資中縣城東北隅重龍山上。地處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為宗教活動及游覽場所。永慶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續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慶時多次培修。寺前有石牌坊,上為“重龍古跡”,兩旁有聯曰:“雙鶴橫江,緬仙吏遺蹤,百尺樓頭尋鶴架;重龍繞郭,踵名賢舊址,三臺渡口望龍門!迸品槐趁嫔 書“西蜀名剎”。兩旁有聯曰:“倚漢凌云,洵是西方法界;聞掬水,分明勝地曹溪!迸品缓笫恰拔拿Q敷”牌樓,其后是永慶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樓。傳為宋代修的……[詳細] |
![]() | 四川內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積990平方米,由山門、正廳、戲臺、左右廳、東西廂房、青石院壩組成。四川內江王家祠堂山門為六柱五間四滴水式門罩建筑,上 書“王氏祠”;正廳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抬梁式結構,廳前為五級階梯式踏道;正廳屋頂脊飾為兩條直徑約0.3米粗、相向對峙的龍,雙龍之間是一座用青石雕刻、高約2米的六角形寶塔,塔座為蓮花,塔身雕龍刻鳳,造型精巧。戲臺為斗拱木結構,雀替、臺沿上有大量鏤空或深浮雕人物、龍獸、花飾等圖案。四川內江王家祠堂其飛檐、……[詳細] |
![]() | 甘露寺位于資中縣城西22公里的甘露古鎮東郊的廣濟山中。據《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記載,該寺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F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風貌,寺山門石坊上至今保留著明代刑部郎中邑人孫宏軾題名的“資中第一禪林”橫額。1973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列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露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臨沱江。寺側的西巖,舊傳系唐代高僧無幾-處,巖下有泉,可以療疾,寺以此得名。明正統十二年(1447)僧人明義曾對其殿堂補修,清乾隆初年和嘉慶六年又兩次培修。明代中葉全盛時期,前后五重殿堂,房舍數……[詳細] |
![]() | 般若寺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三溪鄉松柏寨,寺始建于唐朝,被譽為“川中勝景”,因曾珍藏全國僅三部《般若經》之一而得名。歷史上的般若寺,規模宏大,莊嚴清凈,寺廟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達百余人,后因戰亂、歷史原因,寺廟損毀嚴重。松柏寨·般若寺被譽為川東圣景之一。系清朝咸豐年間甲辰科舉人張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屬高橋鎮般若村管轄,其寨墻周長十里三分比當時的內江縣城九里三分還略高一籌。寨內以七山、七堰、八景聞名。寨墻、寨依然遺跡猶存,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般若寺位于松柏寨東北面,始建于唐肅宗和代……[詳細] |
![]() | 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資中,歷為州、郡、專署所在地,其縣城中心偏西的新正街,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現俗稱“清代一條街”。全街格調一致,整齊美觀,古風濃郁,省內罕見。曾受到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專家考察團的好評。1985年,當時的四川省建委就將其列為了全省重點保護的古街區。2007年,經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正街建于清光緒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間),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產業。清末,留學日本的邑人李繼堯,受變法維新、實行新政的思潮影響,留學返鄉后,便積極勸說富紳廖姓等三……[詳細] |
![]() | 資中縣羅泉鎮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鐘氏宗祠”。 鐘氏宗祠四周環境優美,其建筑形制嚴格遵循中國傳統“枕山、環水、面屏”的選址理念,坐西向東,由門廳、正廳、戲臺、左右廂房圍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積870平方米。至今還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飛檐、脊飾、石刻、木雕等構件,祠堂的風火墻至今清風猶存。 走進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古韻盎然的山門。山門是牌坊式門罩建筑,4柱3開間,門寬5.7米,高10.2米,上 書“鐘氏宗祠”、下書“俊繡船……[詳細] |
![]() | 坎瀑布,距離內江市東興城區約8公里。由于陡坎地處東興街道辦事處新華村六組、高橋街道辦事處陡坎村五組、郭北鎮、新江街道辦事處紅旗村等地的交匯外。流經這里小青龍河被一道石壩攔住,河水漫過攔河堰,形成一道大瀑布直瀉而下,轟鳴的水聲,在幽深深的峽谷中回蕩。陡坎之名由此而生,同時它也素有“小黃果樹瀑布”的美稱。陡坎瀑布結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在河流上方,地勢低緩,形成一條寬約80米的河床;河水由靜而動翻過攔河水堤,地勢陡然高聳,形成了一道窄窄的峽谷。谷底,怪石嶙峋,河水經過三級跌落后在這兒匯入一個碧玉般的水……[詳細] |
![]() | 民國初年,威遠新場一帶的“地火”現象引起地質專家的極大興趣,開始在曹家壩、新場、卡房店一帶勘探。1940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隊到曹家壩火井坡鉆探,這是首次使用現代技術在威遠縣境內為找“地火”開鉆的第一口井(威1井)。在二疊系陽新統地層中發現微量天然氣和鹵水。建國后,國家加快了找油找氣的步伐。1956年,在威1井南偏東18.56米處鉆威基井。后不斷勘察深鉆,發現有氣藏和油氣結構。1964年, 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質隊到威遠復鉆威基井,出現漏氣、井噴,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獲得工業氣流,也是國內……[詳細] |
![]() | 內江鐘鼓樓位于城區中心,它的建筑規模極小,但歷史內涵極為豐富,被稱為內江“袖珍博物館”,現已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史料記載,明洪武初年,在內江縣署(現市中區政府)大門前,“筑臺卷洞,上構譙樓”(古代城門上用以高望的樓)。天順六年至萬歷年的150年間,譙樓先后二毀二修。崇禎年間(公元1634年)續修,“樓下有門為通道,樓上懸鐘定昏旦!惫视址Q鐘樓。明甲申(公元1644年)樓毀。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建,為邑勝景。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譙門頃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贝恕[詳細] |
![]() | 老君山位于鎮西鎮境內,由大、小老君山、寨子巖、河口水庫等組成,距縣城22公里,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奇麗險峻的自然風光而聞名。大老君山自隋威遠建縣以來就是威遠與榮縣的界山,為西周時周武王封周榮公之地,又名榮德山。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唐末五代道士陳摶(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從唐宋以來就已成為道家的-之地和風景名勝之地,清乾隆《威遠縣志》稱為“老君丹灶”,是威遠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麗,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華山之險。從山腳到山……[詳細] |
![]() | 內江圣水寺簡介座落于四川內江市城郊的圣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因其歷史久遠,古跡遍剎,高僧大德輩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今是內江市佛教協會駐地。圣水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興慈禪院,后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圣水寺”。圣水寺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余人。有完善的住宿和參飲設施。寺院屬依山式建筑,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詳細] |
![]() | 云霞古剎石牌坊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造,2007年6月15日被評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保存完整,造型端莊,斗拱繁復,圖文并茂,雕鑿精妙。云霞古剎牌坊坐南面北,紅砂石質。整座牌坊由50余塊石料砌筑,三門四柱五樓,通高10米,面闊8米,坊座四柱基座前后分別置兩只石獅、兩頭石象,中門坊額前后分別陰刻“云霞古剎”、“恩沛佛門”行楷大字。牌坊上部置“圣旨”牌位,坊身前后計有題記11則、楹聯4副、詩15首以及深浮雕、透雕戲劇故事、動物、花卉圖案20幅,這些詩文的作者是當時的地方官員和文人,如清嘉……[詳細] |
![]() | 佛爾巖大佛位于威遠東聯鎮境內彌陀寺內,為晚唐摩崖造像,是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佛像高11.82米,連基座通高13.42米,倚北面南站立于蓮臺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裸肘,右手長垂,左手托蓮花于前胸,面容方正豐碩,兩耳垂肩,慈眉善目,莊嚴古樸。據說佛爾巖大佛、榮縣大佛、樂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佛教徒的有意為之,便無定論了。雖然樂山大佛、榮縣大佛更高大,但它們都是坐佛。佛爾巖大佛是立佛,系省內最大的接引佛——阿彌陀佛!稛o量壽經》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按佛教的說法,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