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豫西大峽谷AAAA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于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峽谷呈東西走向,象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豫西是指河南省內、省會鄭州以西地區包括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城市,即洛、虢、鷹三市。西接陜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豫西地處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以平原為主。東經111°08’—133°45’,北緯33°08’……[詳細] |
![]() | 黃河丹峽峽谷風景區AAAA 黃河丹峽峽谷風景區:位于三門峽市澠池北21公里黃河岸邊,地處豫晉兩省五縣交界處。省級地質公園,整條峽谷由紅色石英砂巖構成,從谷底到崖壁全成紅褐色。12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峽正是滄海桑田的有力見證,現在峽谷還能看到當年海洋波浪沖刷留下的石印。峽谷呈“V”字形,長8公里,寬2——30米,海撥落差200——600米;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樹參天,飛瀑湍急,氣溫恒定,四季如春。主要景點有天然壁畫、雙龍戲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獅、石人山、神女池、一線天、千層崖、鐘乳石、擎天柱、駱駝峰、……[詳細] |
![]() |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虢國公園)AAAA 虢國博物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虢國博物館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北部的上村嶺,它北依黃河,南展廳望崤山,是建立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貴族墓地遺址上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虢國是西周時期—個重要的姬姓封國,開國之君為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虢回原分封在寶雞附近地區,西周晚期,東遷到三門峽—帶、建都上陽(今市區李家窯附近),公元前655……[詳細] |
![]() | 函谷關AAAA ![]()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詳細] |
![]() |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AAAA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三門峽市東西城區之間的生態區內,三門峽市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4張)現有面積8850畝,其中陸地6150畝,水面、灘涂2700畝,核心景區包括雙龍湖白天鵝觀賞區、陜州古城和沿黃生態林帶三部分,是一處融生態、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體的自然山水景區。景區位于市區的生態區,東起金昌立交橋,西到陜州大道與沿黃觀光路交叉處,南接陜州大道,北至黃河灘涂,規劃面積590公頃,是在陜州故城遺址及青龍、蒼龍兩條澗河治理改造的基礎上逐步建設起來的。天鵝湖景區的規劃建設目的是使三門峽市擁有了一個……[詳細] |
![]() |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AAAA 虢國博物館位于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是在西周虢國車馬坑遺址上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博物館。該館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筑。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復制的古戰車。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在上村嶺發現的,由國家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建議,予以原地原狀保護。 此坑為長方形,坑底南北長15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坑內保存有戰車5輛,戰馬10匹……[詳細] |
![]() | 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AAAA 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位于三門峽市陜縣南部窯店林場境內,距三門峽市區30公里,距離市區28公里,車程40分鐘屬國家3A級旅游區(點)。景區總面積為3800公頃,最高峰海拔1884以米,公園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多達1500多種,動物20余種,林木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緣艋馗噬嚼显孔匀伙L景具有奇、秀、艷、幽、靜特色,春夏秋冬景色各異、別具一格,風景十分秀麗。主要景點有蝴蝶溝、鐵瓦廟、祖師廟、鐘樓、馬武寨、崔氏洞等。正在開發的項目有:甘山別墅山莊、甘山會議中心、甘山民族民俗游樂場、甘山植物……[詳細] |
![]() | 靈寶娘娘山風景區AAA 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于小秦嶺山脈的最東端,位于靈寶市西南10公里處的焦村鎮南部,總面積28平方公里。娘娘山自然風光優美,與函谷關,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起構成了靈寶市的“品”字型黃河旅游熱線。關于娘娘山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故事。相傳漢時,山下有李姓二女,年及婚嫁,母欲擇配,終不允,母曰:婦人以夫為家,未有終身不嫁者。二女指山曰:此即吾夫家也。遂逃至山巔,后偕其母羽化而去,常呼風喚雨,廣降甘霖,造福百姓,因而又名夫家山。千百年來,有關娘娘山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著許多神奇動人的故事,使娘娘山成為豫西人……[詳細] |
![]() | 三門峽大壩AAA ![]() ![]() 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部,距市區14公里,從市區乘旅游專線車可達。是一處依托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而建成的風景名勝和人造景觀相結合的水庫觀光游憩類人文景觀。其中,三門峽大壩是建國后我國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它是響應毛主席的“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而于1957年4月開工興建,1960年10月主體工程完工。這里峽谷險峻、景色秀美,兩側的山體蜿蜒起伏。景區內的主要景觀有:黃河展覽館、大禹公園、中流砥柱、張公島、梳妝臺、水晶宮、煉丹爐、黃河古棧道等。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門峽大壩……[詳細] |
![]() |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河西林場)位于靈寶市西部,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活立木蓄積量85.9萬立方米。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2010年7月,三門峽市編委批準設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留國有三門峽河西林場牌子,機構規格正處級。2012年10月,被批準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F有正式職工323人,內設6個職能科室,下設10個二級機構。目前建設有鳥類環志站、動植物標本館、生態監測站、……[詳細] |
![]() | 鼎湖灣風景區AA 國家2A級景區,國家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西閆鄉文東村北,連霍高速公路靈西出口西行2公里,310國道文東村站即達。距三門峽市約70公里。是一處以水波蘆葦蕩為主的濕地型自然風景旅游區,有著黃河第一蕩——西部白洋淀的稱號。該景區面積約6.5平方公里,擁有我國北方少有的黃河濕地景觀的萬畝蘆葦蕩,湖中蘆蘭叢生,水道縱橫,自然形成一所水中迷宮。這里地下泉水肥涌,水下魚蝦成群,野生禽類長年生存在草叢中。植被區系具有三方交會、南北混雜的過渡特點。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鼎湖流水清且閑”的詩……[詳細] |
![]() | 清風山AA 清風山位于河口村北,東西走向,綿延60余里。景區南至常窯水庫,北與澠池仁村接壤,東臨二仙凹,西以千秋梁溝村為界,面積20平方公里。游覽該景區,可由310國道乘車,向北經河口村直達常窯水庫大壩,水庫位于澗河支流之一的晉水(燕溝河)上游。洛三高速公路許溝特大橋如一架彩虹從半途凌空跨越,清風山北面山頂相傳為古驛道,上有約40畝大小的一塊平整之處,傳說是秦王點將臺,點將臺東北角有長2.5米,寬、高各1米的秦王上馬石一塊,上有長50厘米,寬約20厘米的巨型腳印一只。點將臺西南坡下20米,有相距4米的泉水兩……[詳細] |
![]() | 仰韶大峽谷位于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祥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北鄰黃河小浪底庫區。峽谷全長50余公里,總面積56平方公里,有各類自然人文景觀500余處。已初步探明仙峽、神龜峽、龍虎峽、金燈峽、臥羊峽、懸棺谷6個景區。仰韶大峽谷以險、奇、幽、雄為特點,備受游客青睞。仙峽絕崖對峙,苔蘚滿石,瀑流飛濺,險峻無比;神龜峽潭泉相連,奇石妙生,群峰競秀,秀美如畫;龍虎峽古木遍布,洞庵迭現,曲徑通幽,苑如仙境;金燈峽峰回水轉,奇峰陡立,氣勢恢宏,壯美如歌。大峽谷步移景換,時遷景異,堪稱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潭……[詳細] |
![]() | 贠家大院位于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國后,收歸國有,20世紀60年代,鄉財政出售給贠承業等八戶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側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為二進式,主院大門前有照壁,大門設在主院中部,兩邊各有門房三間,通寬19米,進深7米,門房后為廳房,廳房五間,中部為通道,廳房后東側為書房,書房三門間,書房后為二門,二門為磚雕圓門,二門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上房為五間,主院通長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寬15米,廳房各三間,偏院、門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長均140米。該大……[詳細] |
![]() | 廟上村地坑窯院 河南陜縣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中國民間“建筑奇跡”、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陜縣地坑院,目前已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河南陜縣境內仍有一百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經成為民俗文化的歷史痕跡,保留在當地的其他許多民俗民風之間,吸引著八方游客。 在河南的西部,有個被國內外游人稱作“建筑奇跡”的民俗現象,那就是“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人們也稱它天井院。許多國……[詳細] |
![]() | 古秦趙會盟臺會盟臺在澠池城西約1公里的澠水和羊河之間的三角臺地上,視野開闊,地勢平坦,相傳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友好”會見的故地,故稱它為“古秦趙會盟臺”,其地理座標是北緯34。45,。東經111。45,。秦、趙澠池之會的過程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公元前279年,秦在屢敗趙的情況下提議雙方在澠池相會,以期在談判桌上達成戰爭中未獲得的利益。宴會上,秦王脅迫趙王鼓瑟,并令趙國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當時,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詳細] |
![]() | 寶輪寺塔位于陜州風景區內,原為陜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南面,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高26.5米,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詳細] |
![]() | 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澠池縣城北8公里的仰韶村。仰韶村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在村南的臺地上,發現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仰韶遺址。遺址三面臨水,北靠韶山,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達4米厚。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這里考察時,發現了這一遺址,引起史學界的極大關注。1931年中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在安陽后崗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上下依次疊壓關系,也就是說確定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早晚關系,意義十分重大。195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仰韶村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獲……[詳細] |
![]() | “兀家大院”分東、西兩院,西院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視,其整體格局呈繁體“喜”字。東院現已廢棄,西院還有一戶兀姓人家和一戶張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為典型的二進四合院,進門有影壁墻,前面是大門廳,穿過二門樓與門廳正對的是正房,東西兩側是廂房,廂房和門廳中間有相對的耳房。迎門的影壁墻上有一幅名曰“百鳥朝鳳”的磚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稱為“百鳥朝鳳”院。歷經百年的歲月滄桑,原來的青磚影壁已呈土黃色,但仍以其意趣盎然、繁復華麗的構圖和細膩圓熟的刀工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影壁墻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