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香港 > 北區旅游

北區旅游景區

香港長山古寺
   長山古寺是香港一座寺廟,位于新界粉嶺坪輋,現存結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于1998年起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跡。長山古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打鼓嶺區的村落共同興建,原名長生庵,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寺廟對出的山徑當時是來往沙頭角的必經之路,所以長山古寺也一度作為旅客中途歇腳的地方,并供應茶水。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長山古寺重建,改為現時的兩進式設計。長山古寺初建年代不可考,惟寺內古物甚多:右殿左壁上嵌有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立的古碑一塊;另左殿內更懸乾隆五十中年(17……[詳細]
香港龍山寺
   龍山寺座落於粉嶺龍山之麓,原名龍溪庵!吨匦摭埾獜R碑》中載:“龍溪,古神境也。云興則雨,詳載邑志,號曰神山。流而為溪,則曰龍溪。晉人建寺以此,以應神赫!笨梢婟埾挚赡苁冀稌x。亦有說謂庵乃始建於元末明初。至乾隆己卯年重修。其時為附近一帶村民所建,目的是“建廟敬神、立祠祭祖”之用。羅浮一景後因年代久遠,且庵幾經變亂失修,以致頹垣一片。於1986年在鄉紳父老及十方善信鼎力支持下進行重建。經七年的策劃施工,於1993年12月19日建成了樓高七層的嶄新寺院,并正式名為龍山寺。粉嶺火車站旁有每小時一班至……[詳細]
香港觀宗寺
   香港觀宗寺是遠承天臺過鼻祖智頭大師一脈,由有四明尊者之稱的法智大師最先在浙江寧波建立弘教修觀而來;至宋代四明介然法現時啟建為十六觀堂,奠定了講學規模。直到民國初年,天臺宗四十三祖諦閑大師以恢復祖道弘愿,倡起重建講堂,并將堂名改稱為“觀宗講寺。在2004年2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準,成為香港第一所可為佛教徒舉行合法婚禮的佛寺,F任住持為宏明法師。觀宗寺占地逾二萬多英尺,環境優雅,殿宇巍峨,上層為大雄寶殿,供養三佛,清凈壯嚴,后座為觀音殿,藏有深具歷史價值的貝頁梵文《大藏經》及珍貴經典,實不失為一……[詳細]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是為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而建,原紀念碑于1951年建成,2009年遷至現址重建。烏蛟騰村位于新娘潭山之后,卻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日據時代抗日的基地?谷沼⒘壹o念碑原碑初建于1951年烏蛟騰一處山坡下,1985年經過重修,2009年底遷址重建,于烏蛟騰村村口近新娘潭路建成“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入口處有一座牌坊,內有紀念碑立于高臺上,基座刻有“浩然正氣”四字,碑上則有前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題字︰“抗日英烈紀念碑”。紀念碑又記載在1942年中秋節翌日,日軍包圍烏蛟騰村,強逼村……[詳細]
香港蓬瀛仙館
   蓬瀛仙館是香港著名道觀之一,屬道教全真龍門派,位于新界粉嶺百和路66號,毗鄰港鐵東鐵線粉嶺站。傳說“蓬萊”和“瀛洲”是渤海上的仙山,蓬瀛仙館的“蓬”、“瀛”二字,便是取自這兩座仙山。蓬瀛仙館境內建筑充滿傳統的中國色彩,一大片的橘黃色雙層瓦頂下,是紅色的粗梁石柱,猶如明信片上的中國古代風景畫一樣。供奉呂祖先師的“三圣大殿”,殿內頂部以藍色描繪天界,兩側有云海及華表,仙鶴穿梭于云海之中,當您置身殿內,抬頭仰望,如同親臨仙境一般。另一不可錯過的景點還有“道德經壁”,石壁正面刻有81章《道德經》,側面是……[詳細]
長山古寺
   長山古寺是香港一座寺廟,位于新界粉嶺坪輋,現存結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于1998年起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跡。長山古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打鼓嶺區的村落共同興建,原名長生庵,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寺廟對出的山徑當時是來往沙頭角的必經之路,所以長山古寺也一度作為旅客中途歇腳的地方,并供應茶水。長山古寺規模不大,但幽靜清雅,是典型的清代嶺南民居建筑格局。分前后兩進,前進比后進高出約一米。正中為主殿,左右為偏殿。據說當年的行旅,便是居于左右兩殿,最盛時可容三十多人。寺內古物甚多,有乾……[詳細]
船灣郊野公園
   船灣郊野公園坐落于新界東北部,成立于1978年,占地4594公頃,地勢三面臨海,中央山巒重疊,西邊與山勢奇突的八仙嶺郊野公園毗連,故不論是日光普照的艷陽天,還是飄著陣陣小雨迷霧的初春時份,一幅幅儼如中國山水畫般的秀麗景致輕易呈現眼前。船灣郊野公園范圍廣闊,園內動植物生態自然多姿多采,常見的野生動物有豪豬、鼬獾、穿山甲、豹貓及赤腹松鼠等。在公園內棲息的鳥類同樣品種繁多,根據紀錄四聲杜鵑及紅翅鳳頭鵑曾分別在公園范圍內的吉澳及荔枝窩棲息。園內最珍貴的莫過于種類繁多的蝴蝶,很多新增的罕見蝴蝶就是在這個多……[詳細]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座落于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位于松嶺鄧公祠旁邊,是當地的主要廟宇。天后宮興建年份已不可考,據村中父老相傳,該廟的建造年代較松嶺鄧公祠還要早,是族人為祈求子弟應考科舉順利的廟宇,F在的規模為民國二年(1913年)修繕后的建筑。天后宮于2002年11月15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天后宮為傳統兩進式建筑,內以天井分隔,廟宇正面飾有精致的灰塑及壁畫,寓意吉祥,門額為直書“天后宮”,門旁的對聯為“后德齊天憑護佑,母儀稱圣藉維持”。廟內正殿則供……[詳細]
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位于香港新界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叭f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后于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后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為紀念。廖萬石堂于1985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它位處龍脈之首,萬石挻拔,翠竹環繞,龍氣集中,分瀉兩旁,廖族于東西方分建顯承堂及明德堂兩所分祠。廖萬石堂是傳統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筑,三進分別是前廳、過廳及后廳三部分,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臺基上,廳堂由兩個天井分隔![詳細]
葉定仕故居
   葉定仕故居約建于1908年,外觀仿照孫中山先生于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葉定仕故居的歷史背景及建筑風格甚具價值,葉定仕故居曾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筑,而政府于2009年11月刊憲,將故居提升為香港法定古跡。葉定仕先生(1879-1943年)又名天發,號廣新,為沙頭角蓮麻坑葉氏第八世祖。他早年到泰國當裁縫學徒,其后成立服裝廠,承包軍服生產工作,并累積了一定財富。根據泰國中華會館的資料,孫中山先生于1907年成立泰國中華會所,爭取海外華人對革命活動的支持,葉定仕為共同發起人及創辦人之一。其……[詳細]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于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是香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祠堂于40及50年代曾用作學校,于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跡。松嶺鄧公祠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1302至1387年)而興建,是龍躍頭鄧族的宗祠。在每年元宵節,當年添丁的族人會在宗祠作點燈儀式,而二月初二則為祭祖日。該祠為三進式建筑,屏門設于中進,后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其神主有龍頭木雕,有別于其它祖先神主……[詳細]
云泉仙館
   云泉仙館是香港一間道觀,屬于道教純陽道派,位于新界北區打鼓嶺坪洋村坪輋路,以夏季荷花及冬季的菊展而聞名。云泉仙館原本位于廣東西樵山,1938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西樵淪陷,道侶因此南下香港,組織臨時賀誕會,于1944年于德輔道西創立香港云泉仙館。1975年購得新界坪輋園林地,修建作為宗教活動及旅游渡假之用。1986年建成呂祖殿舉行開光升座典禮,同時舉辦第一屆菊展會開幕。云泉仙館以仿古中式宮殿建筑群為主體,門樓橫額“云泉仙館”四字為陳日新題,正殿為“純陽殿”,豎有華表,供奉呂祖為主神,前方建有“靈官殿……[詳細]
居石侯公祠
   居石侯公祠是香港一座傳統祠堂,為新界上水河上鄉的地標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廿七年(1762年),于2003年12月19日起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跡。居石侯公祠主要用作河上鄉村民祭祖及舉行傳統儀式,也會供村民日常聚會議事。其屋脊及山墻均有精致的裝飾,而祠堂內的橫梁及斗拱也有精致的吉祥圖案雕刻。居石侯公祠屬于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分為前進、中進、后進、前院及后院五部份。中進位置擺放了供奉歷代祖先的神龕,而前院的兩旁各有一個廂房,其中右廂房是一個廚房。后進位置是兩層樓房,于香港日治時期前曾作學校用途,上層用作課室,……[詳細]
八仙嶺郊野公園
   介紹  八仙嶺郊野公園(劃定于1978年4月7日)是香港郊野公園之一,位于香港新界東北部的八仙嶺,占地3,125公頃,毗鄰附近的船灣郊野公園! “讼蓭X郊野公園設有游客中心、自然教育徑及燒烤設施等。八仙嶺的山峰最高海拔超過550米,可眺望群山起伏以及吐露港的美景。此外,郊野公園內的新娘潭也是一個主要景點。八仙嶺特別地區也是位于八仙嶺郊野公園之內。 交通  1、港鐵東鐵線大埔墟站乘75K線巴士至大尾篤總站下車(車程半小時,票價4.7元),再沿汀角路往新娘潭路方向步行上山約10分鐘! 2、港鐵東鐵……[詳細]
粉嶺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粉嶺北便村,于明朝萬歷初年(1573年)建成。清朝道光年間,國學士彭步進見宗祠日久失修,于是與村中宗族兄弟集資,在道光廿六年(1846年)委托風水先生選擇吉日,將宗祠移建至北便村現址。該祠堂曾于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后來又在1979年重修。粉嶺彭氏于宋朝在粉嶺立村,擁有七百多年歷史,之后更壙大成粉嶺圍,以圍村中的風水魚塘及古炮等最為著名,附近更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宗祠。建筑方面依然保存清代風格,當中保存著極之豐富文物資源。每年的二月初二,彭氏族人都會在宗祠內舉行春祭盛典,向歷代……[詳細]
香港北區公園
   北區公園,原稱北區中央公園,是香港新界北區的主要公園。公園位于粉嶺和上水之間,北起掃管埔村,沿鐵路及天平邨向南伸展至粉嶺圍,占地達8.605公頃,于1990年3月10日由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主持開幕,公園現時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公園中間被掃管埔路分隔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期及第二期。北區公園是一個采用清代揚州式園景設計的公園,位于新界粉嶺和上水之間,占地120畝,是香港新界北區的主要公園。設有多種動態及靜態設施。包括足球兼手球場、排球場、滾軸溜冰場、健身設備等;公園中央有人工湖、瀑布……[詳細]
老圍
   老圍位于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老圍門樓及圍墻于1997年1月31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此后,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參觀游覽。龍躍頭鄧族于14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后建立了“五圍六村”,老圍興建日期已不可考,但應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老圍建于一小丘之上,四周筑有圍墻,圍內的房屋排列整齊有序,其獨特的防御措施是于四面圍墻的正中部分建有高臺,用于監察防盜,圍門窄小,內有水井,遇盜賊來襲時,可閉門堅拒而仍有足夠食水供應。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于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但……[詳細]
香港黃帝祠
   黃帝祠位于香港新界粉嶺安樂村(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18號),面向聯和墟。黃帝祠前身為“軒轅祖祠”,建于1925年,曾為新界北區粉嶺各姓鄉民祭祀與議事之公祠,亦為新農學校(小學)。該祠由新界龍躍頭鄧氏族人集資于2000年拆卸重建,于2001年中奠基,2005年中完成重建,并正名為“黃帝祠”,是華南首間具規模的軒轅黃帝紀念建筑。黃帝祠占地一萬平方呎,樓高七層。祠內神像莊嚴,栩栩如生,承傳統宗教文化,集儒、釋、道三教為一體,有供奉黃帝的“軒轅殿”、炎帝的“神農殿”、孔子的“大成殿”,還有供奉佛教的“三寶……[詳細]
藏霞精舍
   藏霞精舍(Chong Har Ching Ser)位于香港新界粉嶺的黃崗山(祥華邨旁邊),屬廣東省清遠市的先天道派之藏霞洞的分支,由朱翰亭先生所創立,為一所道觀,以苦練修行為辦道宗旨。它供奉:觀音、呂洞賓、北帝、關羽、三清道祖、黃龍真人及孔子。每年之三元節及盂蘭節為主要慶典。藏霞精舍在1920年創立,現在的建筑屬1950年代。從外面看,建筑應為小型的二進四合院格局。除道務外,藏霞精舍亦積極資助及參與重修廣東清遠藏霞洞,參與公益事務。藏霞精舍也有聯同多間先天道道堂,開辦先天道安老院,為老人提供服務……[詳細]
坪輋天后古廟
   坪源天后古廟是香港新界北區規模最大的一所天后廟,位于打鼓嶺坪輋水流坑。坪源天后古廟建于清朝乾隆廿一年(1756年),曾經多次重修,最近一次1976年重修。坪源天后古廟屬于三開間兩進設計,中間天井位四則被改建成拜殿。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左偏殿供奉金花夫人,右偏殿則供奉福德正神。此外,坪源天后古廟左右兩旁均有建筑物連接,分別是升平社義祠及坪源公所。坪源天后古廟內的文物,包括一塊雍正五年(1727年)的造響板,以及一個乾隆廿一年(1756年)的銅鐘。交通指南景區地址:香港北區打鼓嶺坪輋水流坑乘車線路:乘……[詳細]
全部北區景區>>>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