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臨汾市旅游

臨汾市旅游景區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詳細]
侯馬彭真故居
   彭真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彭真故居位于山西省侯馬市垤上村,1902年10月12日,-同志出生于垤上村西溝的兩孔窯洞中,窯洞坐西向東,洞內除了土坑、鍋灶和幾件簡陋的木制家具外,別無它物。彭真同志原名傅懋恭,在故居居住和生活了19個春秋,7歲時便開始幫父親下地干活,幫母親紡線,12歲時上過幾天私塾,17歲時考入當時的曲沃縣第二高小,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開始萌生反帝反封建愛國思想,被學生……[詳細]
隰縣小西天
   《西游記》里,黃眉怪虛設小雷音寺,寺內諸佛、什物全都與取經目的地雷音寺相同,以誘唐僧師徒上當。那臨汾的“小西天”是不是偷了黃眉怪的創意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小西天原名干佛庵,寺內塑天官仙界,天門題“道入西天”,并區別于隰縣城南的大西天佛寺,被稱作“小西天”。另外,小西天上院——全寺的精華,正殿大雄寶殿里諸佛端坐,十大弟子、八大金剛、四大天王、十二樂伎、人面飛天、神鳥等各種佛教人物、故事都在殿內,儼然一副仙宮佛國、西天“極樂世界”的景象。所以,單從這兩點來看,黃眉怪就可以起訴臨汾小西天剽竊創……[詳細]
古縣牡丹文化旅游區
   古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縣城內風光宜人,旅游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牡丹”的石壁三合千年牡丹、戰國名相藺相如墓、宋代道觀—延慶觀、清代民居—張家大院、太岳山國家森里公園等。牡丹文化景區則位于古縣城南25公里處的石壁鄉,包含三合千年牡丹園、張家大院兩處景點。張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大宅,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至光緒五年重修。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寬敞豪華的會客廳凸顯著主人的富足,門側楹聯“泰而不驕正乎內外厚德載物,勤且尚儉永自春秋書劍傳家”,是張氏家族……[詳細]
蒲縣柏山東岳廟
   柏山東岳廟柏山東岳廟(第五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蒲縣城東2.5公里柏山山巔東岳廟位于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這里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來到東岳廟所在地,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影壁上的“蒲縣勝景”四個大字。東岳廟創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歷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長虹磴道,經土地祠、將軍祠、“御馬廳”、“蓮云廳”,便可遠遠望見山門。穿山門往上望,可見登仙橋,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樓的唯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龕塑像是黃滾夫婦,即黃飛虎的父母雙親。在樂樓背后的通……[詳細]
臨汾堯廟
   位于城南約3公里處。史載,初建于晉,址于汾河之西。晉元康中遷于汾東,當府城西南。唐顯慶三年(658)遷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998年,兩度重修廣運殿。2001年,新增堯都廣場及堯都華表。2002年,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堯廟宮及廣運殿的重修,全面恢復宮內殿宇。主體建筑包括:宮門、儀門、光天閣,堯井亭、廣運殿、舜殿、禹殿、帝堯寢宮等。堯廟堯廟(第一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堯都區南郊相傳陶堯建都平陽,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廟祭祖。堯廟始建于晉,……[詳細]
華門
華門AAAA
   華門由基座、主門與閣.樓三部分組成,是一座突出造型氣勢兼容各時期古建風格的宏偉建筑,每一部位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華門大臺階,就是一座寓意華夏文明之源的文化景觀。華門主門正前方長達25米的瀑布墻,代表著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水高懸而下,華夏文明由此淵源;脚_上方一雙巨手托著一尊陶盆,體現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思想。陶器是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堯舜時期的主要用具,“巨手托陶”的石雕正象征著堯舜時期的文明地位。中間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個彩……[詳細]
吉縣黃河壺口瀑布
   吉縣黃河游覽區,位于山西省吉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黃河游覽區這一帶,又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幾千年來,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里,有多少名勝古跡、文化遺址留存在這里:楚漢爭雄的廣武戰場“漢霸二王城”,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倉遺址、河陰輸場,還有記錄著五千多年前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黃河流域從仰韶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的歷史過程的廣武清臺遺址,有顯示中國冶鐵水平的漢代冶鐵遺址,這里就象是黃河燦爛文化歷史的縮影。黃河瀏覽區的一切景觀都是人文……[詳細]
云丘山
   云邱山位于關王廟鄉大河村、坂兒上村境內,此山層巒疊嶂、奇峰嶙峋、峭壁千仞、氣勢磅礴歷代就是晉南勝景之一,古有“南有武當,北有云邱”之說。山上有梯子崖,一線天、回心石、臘臺、天梯等自然絕景;有五龍宮、八寶宮、一二三天門、玉蓮洞、祖師頂、玉皇頂、多寶靈崖寺、和尚崖石刻、泰王廟及洞冶井等文物古跡遍布山上山間,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我縣一處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雙重文化遺產,唐至現代,素有“河汾一帶第一名勝地”之稱譽。在這塊神秘的熱土上,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諸如:黃河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豬首文化、晉文……[詳細]
陶寺遺址
   廣袤富饒的山西晉南地區,地處黃河中游,東憑中條之峻,西依呂梁之險,南臨黃河之塹,一條汾河縱貫,蘊育出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堯都平陽”、“夏墟”、“虞叔封唐”的傳說,歷來都集聚著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目光。數十萬年悠悠歲月,在晉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貴的文化遺產。陶寺城址就是這些珍貴文化遺產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吸引著一輩又一輩的考古學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尋。一、二十世紀的收獲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汾河以東7公里,上個世紀5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詳細]
平陽鼓樓
   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設回廊;们啻u砌筑,座高8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5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并”、“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筑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云逼日”?上н@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毀于戰火。 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年開工,1986年恢復原貌。 平陽鼓……[詳細]
霍州媧皇廟
   媧皇廟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東郊大張鎮賈村。四周青山環繞,東有潺潺泉水流過。據傳,此廟始建于明代,后毀,清同治四年重修。媧皇廟內現存有懸塑及壁畫,尤以正殿內壁畫而聞名。正殿東一側的壁畫高4米,長6.5米,面積為26平方米;媧皇圣像左側壁畫,高4米,長3米,面積為12平方米,與東側壁畫連為一體。整組畫面表現了圣母宴請百官司時,宮廷內忙碌、熱鬧的生動情景。村內至今仍現存著大量古建筑遺構,如媧皇廟之東為清代懸山頂建筑魁星樓,廟之西為文昌閣高臺遺址,廟之北為清代遺構劉家祠堂、清代六邊形六層樓閣式磚構……[詳細]
姑射山風景區
   姑射(音夜)山位于汾西城西部邊界,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90.8米。風光綺麗,四季宜人,山峰疊翠,樹木蔥蘢,鳥鳴泉泠,松濤嘯吟,大片的原始森林展現了大自然的原始風貌。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春秋時節登高攬勝,可壯觀天地一消胸中塊壘。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的勝地。冬天山寒水瘦,銀裝素裹,好一幅北國風光圖?丛凭碓剖,嘆造化無常,油然而生“青山秀色亙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之慨,而聳峰幽谷的自然景觀最能淡泊人的心境,感紅塵漸遠,心靈澄碧,萌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論世務者,……[詳細]
明代監獄
   洪洞明代監獄是我國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縣衙古監獄。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年北京名0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就囚于這里。當您踏進過廳,映入眼簾的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通道兩端各有東西對稱的6間普通牢房,每間牢房門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據史載,狹小的牢內少則關五六人,多時關十幾人。監獄最引人注目之處是死囚牢。牢門上方有一石刻的動物頭像,傳說它的名字叫狴犴,是龍王的第四個兒子,兇猛善搏,生平好訟。龍王派它鎮守牢門,看管囚犯。古人常把它……[詳細]
臨汾七里峪旅游區
   七里峪景區位于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西部,地處山西省霍州市境內,東接沁源縣靈空山景區,南鄰古縣,北接靈石,與石膏山景區接壤,面積2039.3公頃,核心區1117.9公頃。景區內有霍沁公路連接霍州與沁源,距景區15公里處的大運高速公路連接山西南北,從游園可直達霍州、臨汾、太原等地,交通十分便利。七里峪景區是“中鎮霍山”的主要景區之一,其山勢雄峻,開闊壯麗,群峰連綿,-波濤,氣象萬千,奇峰、峽谷、清泉、飛瀑、山松、云海千姿百態。景區縱深1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5%,到處綠蔭蔭、濕蒙蒙,天然草坡接天連片,……[詳細]
紫荊山風景區
   紫荊山位于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如龍首昂立,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山巒起伏,蜿蜒數十里似龍身盤旋,至上天山逐漸下行,象龍尾擺動,同五鹿山銜接,全部山勢活似游龍蜷伏,氣勢宏偉。紫荊山物產豐富,景色怡人,草茂林密,鳥語花香,萬紫千紅。春則青翠如染,夏則繁花似錦,秋則紅葉如火,冬則銀裝素裹,四時無不宜人。盛產豬苓、黨參、二花、人參……,各種中草藥30余種之多;天然木耳、蘑菇、羊肚、蕨菜……,山味十足,營養豐富;山葡萄、櫻桃、沙棘、紅果……果-人,野味無窮;春天山桃、山……[詳細]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鎮地處襄汾縣城西南16公里處,唐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由古城遷于此,名為太平縣,由于歷朝的建設,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總面積大約為二萬平方米,(以鼓樓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為城隍廟、文廟、明倫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墻等)。城隍廟: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積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桿、二牌坊、山門、過亭舞臺、獻亭、大殿、鐘鼓樓二樓及西廡組成,屋面琉璃構件保存完整。正脊與垂脊魚龍變化,花鳥怪獸,仙人彩馬,五顏六色,光彩奪……[詳細]
廣勝寺
   廣勝寺(第一批國保)時代:元、明地址: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寺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筑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詳細]
師家大院
   在三晉星羅棋布的旅游景點中,祁縣的喬家大院與靈石的王家大院已成為“晉商文化”的寶貴遺跡和縮影。近來在晉南又發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師家大院,這就是汾西縣師家溝清代民居群!氨庇^喬家堡,南游師家溝”,這是清末游人對師家溝清代民居群恢宏的氣勢、巧妙的構思、獨特的風格的高度贊賞。師家大院位于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的僧念鎮師家溝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運路5公里。這個龐大的建筑群,創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余年,占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與喬、王兩家大院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地形地貌與建筑特點巧妙結……[詳細]
永和關
   永和關地處晉陜大峽谷的永和縣境內,距永和縣城70余華里,村前是波濤滾滾的黃河,村后是陡峭直立的絕壁。古時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崖頂,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個只有150口人的小村莊,受黃河文化的熏陶,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是黃河,河邊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邊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煙)、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環往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不跳動著“和”的音符,共同演奏著“和”文化的協奏曲。永和關村民全部姓白,先輩來自襄汾縣,明崇禎……[詳細]
全部臨汾市景區>>>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