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玄武山旅游區AAAA 玄武山位于陸豐市碣石鎮,元山寺建在玄武山南麓,占地15公頃,是佛道兩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粵東地區一處歷史悠久、馳名海內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名勝古跡,并且是閩南語系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寺內保存有大量寺-史文物,現已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碣石鎮正是因為有玄武山才成為粵東名鎮。碣石鎮能獲得最高聲譽的便是馳名海內外的玄武山風景區。近日,玄武山元山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慶典就在這里隆重舉行!靶渖铰糜螀^”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佛道兩教合一的宗教場所也……[詳細] |
![]() | 鳳山祖廟旅游區AAAA ![]() 鳳山祖廟旅游區位于汕尾市區東南面,是粵東旅游黃金海岸的主要景點。鳳山雖不高,但以形似一鳳凰展翅而得名。汕尾人祖籍多為福建,明末清初在風山下建“鳳山祖廟”,鳳山祖廟也就成了汕尾人民、旅居臺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尋根問祖的圣地。同時鳳山祖廟作為汕尾港歷史沿革的佐證,反映了當地古、近代的漁業、農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以及文化藝術、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是汕尾港的發祥地。公園那風山頂峰有一座高達16.83米的全國最高的天后圣母石像,是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巖石雕刻而成,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為石像題寫了……[詳細] |
![]() | -湖泊、島嶼、港灣交錯,沙灘蜿蜒連綿,沿岸礁巖多姿,濱海風光秀麗,人文古跡眾多,具有獨特的亞熱帶海濱風光,成為每年海邊休閑游的大熱之地。慕名已久的我,終于如愿以償,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末,認識了它的蔚藍。當車駛進-,感到眼前驟然一亮——陽光下,那一片沙灘呈淡淡的金黃色,微微閃著光,碧藍的大海與碧藍的天空水天相連。其間點綴著幾叢黑色礁石,粼粼的浪花輕輕擦過,偶爾濺起幾點潔白的浪花。遼闊的沙灘上,游人們零零散散地在沖浪暢泳、悠閑漫步、享受著陽光浴。長長的海灘瀟灑地舒展開來,延伸出去,被大海拉出一道優美……[詳細] |
![]() | 海岸第一山原名白云山,因山門的匾額-刻“海岸第一山”五個大字而得名。它座落于汕尾市城區捷勝鎮西2里許,是一座巒嶂重疊、峭壁削立、石嶺逶迤之山。它歷來吸引著中外游人,前來觀賞者不絕,也留下了不少詩詞聯語,惜不少失傳?邕^“通得橋”,經過“開覺路”,繞過“同歸佛!笔,便到達山門。山門匾額上刻有“海岸第一山”五個大字,兩旁還刻有一聯曰:“得門而入清門池;道岸先登彼岸山”。海岸第一山有八景,此八景按從山門到山巔先后順序排列為:“虹橋捷步”、“曲徑通幽”、“蓮池印月”、“勝地靈巖”、“碧澗流泉”、“古……[詳細] |
![]() | 介 紹 張威紀念亭位于陸豐縣的龍山的龍山中學內。龍山中學是汕尾市一所頗有名氣的中學,它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龍山中學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中,我黨都在龍山中學進行過許多革命活動。龍山中學校園中有一涼亭,它就是“張威紀念亭”。張威紀念亭是解放后陸豐人民為緬懷革命先烈,把張威同志就義前寫遺信的龍山中學內的涼亭修葺一新,命名為“張威紀念亭”! 亭為四根大紅柱支撐結構,內建有一石脾,碑上刻……[詳細] |
![]() | 介 紹 華帝山位于汕尾市海城西南15公里和梅隴鎮的西郊。它是粵東的一個旅游勝地,有著秀麗的景色和神奇的傳說。華帝山是梅隴平原的綠色屏障,漫山林木,郁郁蔥蔥。山坡間,石奇水美,綠竹婆娑,秀色可餐。華帝山上有華帝主廟。這是一座封閉式四合院的古廟。背靠山崗坐東向西。清清的小溪流經廟前,一座宋代石橋,叫匯津橋,古樸堅固,可從廟前直通鎮內。進入廟里,但見煙霧撩繞,香味撲鼻。古廟中東西向三間三進,南北兩廂各有廂房三間。中院兩側各有豎蛋圓形花崗巖石門,加之雕花窗核,樹木相映,頗有點蘇州園林之韻味。廟中座-……[詳細] |
![]() | 位于碣石鎮玄武山麓,占地面積15公頃,風景怡人,文物薈萃,是閩南語系海內外信仰的中心。元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古寺,現為陸豐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廟宇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改建為玄武廟,明代萬歷五年擴建為元山寺。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現已頗具規模。元山寺氣勢磅礴,建筑非凡。依山勢遞筑為一組四合院的對稱式宮殿群體廟宇,三進殿宇沿多次臺階直通正殿,廟宇格局設計精確,遮陽曲徑四通八達,有山門、前殿、中殿、配殿、廳堂、僧房和廊廡等建筑物99間。其整體建筑融宗教建筑、宮殿建筑、民居……[詳細] |
![]() | 得趣書屋是紅色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座落于海豐縣海城鎮橋-,在彭湃故居東側,坐北向南,面臨秀麗清澈的龍津河,面寬3間12米,深進8米,風火式山墻,旁側有高大遒勁的紅錦,為之增添秀偉的氛圍。 得趣書屋之所以成為革命勝跡,是因為它與彭湃的革命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1921年繁花競艷之春,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回國,同年,他踏著桂菊的芬芳出任海豐縣教育局長,翌年5月5日卻被責為“槁-”撤了職。這使他清楚認識到只有發動群眾起來斗爭,才是革命正確之路。于是,他便開始宣傳發動農-動,并與妻子素屏一起搬……[詳細] |
![]() | 介 紹 甲子鎮是一個古老、發展較早的粵東古鎮,原稱甲子門,因港口有大石壁立排列如門,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字相符,故稱甲子。甲子鎮地處陸豐市南部,東隔瀛江與甲東鎮相望,北與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甲西鎮相接,南臨南海。 甲子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帶。地質表層以黃土為主,含沙量較多且堅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溫和多雨,陽光充足。水產和土產資源十分豐富。甲子鎮工、漁業發展迅速,商貿發達,素有“金甲子”之稱。工業主要有輕工、食品、服裝、塑料、機械、漁具、電子五金、工藝美術等八大行業……[詳細] |
![]() | 方飯亭座落于海豐縣城北郊的五坡嶺上,五坡嶺現屬彭湃中學校址。方飯亭是一座煞有氣派的八角雙層重檐攢尖頂的古亭,坐西北面向東南。方飯亭臺階下幾米處有一塊寬1.5米、長0.5米的大石碑,碑上鐫刻了“一飯千秋”4個金色大字,踏著分5層34級的臺階而上,就可到達月臺。月臺長20米,寬13米,通高9米,上有8根大柱子支撐亭頂;闹転榧t色圍墻,高米許。月臺后側還置有一座廡殿頂的小石亭,在大亭庇蓋之下。小石亭建于先,大亭為后所建。小石亭內豎一塊高2.7米、寬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畫像系明代惠州知……[詳細] |
![]() | 革命圣地海豐紅宮紅場舊址: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人民南路13號。紅宮原為建于明代的海豐學宮,始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積240.7平方米。發展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表顏昌頤等同志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詳細] |
![]() | 廣東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于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2000年被省人大、省政府列入(2000-2009)擬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列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優先建設項目和被列入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優先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錄。廣東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南海之濱的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境內。西距廣州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保護區由同屬黃江河流域的公平區、大湖區和東關聯安圍區組成,總……[詳細] |
![]() | 待渡山又名大膽山。相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臨安失陷,元軍追迫,趙罡及其弟兩帝在張世杰、陸秀夫等護衛下,從福洲沿海逃至甲子,駐扎此山,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以圖東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們得到甲子進士邑人范良臣進食勞軍,賜之為右仆射,漁民鄭復翁率眾勤王,-為都統;二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膽山”,F山上還有“進食亭”的遺跡。為明代萬歷年間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駐甲子時興建。進食亭又名帝子亭,為仿木結構,面積約20平方米,內塑有陸秀夫、范良臣為宋帝進食石像,并刻有“……[詳細] |
![]() | 彭湃烈士故居座落海城橋東社,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溪,原始建于清末,主樓雙層,面寬三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子訪西式建筑,樓板加鋪花磚,風火式山墻,總建筑面積266平方米,彭湃同志于1896年10月22日出生,他在這里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22年夏,彭湃同志開始宣傳農民運動,與妻子蔡素屏一起搬往“得趣書室”居住。1925年3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到達海豐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同志、校長蔣介石和革命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庭及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1925年6月革命軍……[詳細] |
![]() | 介 紹 海豐烈士陵園座落于海豐縣城西郊的狗肚山,占地面積為11萬平方米。烈士陵園始建于1963年,1989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陵園正門為重檐牌坊式仿古建筑,金黃色琉璃瓦蓋頂,大理石和錦磚貼墻結構,氣勢雄偉壯觀。牌坊橫匾“烈士陵園”四個鎦金大字。正門前面縱橫各百米是陵園廣場,后面是甬道,兩側栽種著蒼松翠柏和各種花卉,還有兩個小荷花池,既莊嚴肅穆,又秀麗壯觀。 經過甬道拾級而上,是烈士墓碑,墓碑高7.5米,寬1.5米,厚0.9米,上面鐫刻著“革命烈士墓”五個大字,是陶……[詳細] |
![]() | 宋存庵位于海豐縣后門鎮鎮北一公里的南山嶺下,它是在綠蔭掩影中的一座兩進三間的殘破廟宇,門額橫書“宋存”兩個大字,這也是宋存庵得名的來由。門額“宋存”兩字,是“江山永在,宋室長存”之意。在殘壁上還保存著兩幅對聯,一幅是:“風雨難磨王者字;君臣猶享宋時山!币环骸耙幌羰ホE;三字寄行人!。相傳宋末時,宋端宗與其弟兵敗南逃至此,在巖石下暫往一宿,當夜地震,山搖地動,身邊大臣陸秀夫就奏皇帝在巖壁-寫“壯帝居”三字,使能安寢。明代-莆見川雍蘭到此憑吊古跡,得知往事之后,就在該巖壁題刻“壯帝居”三個大字……[詳細] |
![]() | 仙橋夜月在東海鎮,橫跨東海,是陸豐縣城連貫新舊墟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寶佑二年(1524),其時為十三洞木橋。據《陸豐縣志》載:邑南門外當新舊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民間相傳橋建后橋神肆虐,為祈求神明點化,迎接仙人常臨人間驅邪造福而得名。清唐熙初年因戰事毀重修。雍正四年(1726)又被洪水沖斷,重建為石砌九孔墩柱式平橋,長68米,橋身置石欄桿。乾隆八年(1743),石欄板折斷,隨以木板修復。乾隆九年(1744)端陽節,人看龍舟,爭先擁擠,木欄損壞,溺死17人。后重用石欄修復。1……[詳細] |
![]() | 廣東陸河南萬紅錐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陸河縣南萬鎮,總面積2486公頃,是廣東省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紅錐林資源,是集動植物資源保護、科普教育、生態旅游于一體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生態環境優良,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資源900多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華南錐、樟樹、竹柏、土沉香、半楓荷、閩楠、禾雀花、觀音坐蓮等。動物資源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巨蜥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眼鏡蛇、虎紋蛙、娃娃魚、貓頭鷹、水獺、大壁虎等。2001年被廣東省林業局定為“廣東省紅錐林木采種基地”。保護區內山巒起伏,溝壑……[詳細] |
![]() | 青銅時代遺址包括寶山樓遺址和后門青銅兵器出土點,寶山樓遺址位于東沖鎮寶山樓村東側谷中的龍崗埔,后門兵器出土點則位于海豐縣后門鎮東南兩公里處。寶山樓遺址距今約2500多年,約為西周至春秋時代,這里出土了青銅斧、青銅鈴、青銅石簪的石范。后門青銅兵器出土點是1984年4月,當地群眾在這里挖貝殼時發現了10多具骨骸,其中三具沒有頭骨,其肋骨處分別插著三件青銅兵器:短劍、矛和箭鏃。據考究,它們是青銅時代鑄造的。據分析,其中三具沒有頭骨的遺骸可能是春秋時代南方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戰勝者對戰敗者中受傷、戰死或俘……[詳細] |
![]() | 紅海灣遮浪島是汕尾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處向南伸出的一座形狀頎長的半島,有“粵東麒麟角”之稱。遮浪半島于汕尾東南隅橫生枝節,如屏障般橫亙于碧波萬頃的海面上,海浪與海風受此地形影響,在半島兩側形成迥然不同的景象,東海區常年波濤洶涌、激流拍岸,西海區則四季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兩相比較,頗有情趣,“遮浪”一說也由此而來。半島兩側海灘綿延數十公里,水清沙白,是游人在碧海藍天下游目騁懷、盡情海浴的理想場所。半島開發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其優良的深水岸線可提供數萬噸泊位碼頭,且港灣避風條件良好,受海潮影響較小,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