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巴中市 > 恩陽區旅游

恩陽區旅游景區

銅城寨村
   銅城寨村位于恩陽區柳林鎮。該村形成于明代,選址柳林鋪,地勢“三寨圍一梁”。至今,不少古街、古城、古廟等名勝古跡保存完好,流傳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和傳說。一、四條古街戶戶相連銅城寨村四條老街均屬人字水青瓦屋面,土木結構,一層或二層建筑。戶與戶均有堂屋,以堂屋為中心對稱,或闊三間或闊五間,一進二或進三,戶戶相連,頗具規模。上東街座東向西,全長122米,寬50米。與上西街相對望,中間為青石板古道。街后有獨立零星三合院或四合院。下東街座東向西,全長85米,寬45米。與下西街相對望,中間為青石板古道。相-傳,……[詳細]
恩陽古鎮
   恩陽古鎮  恩陽鎮地處古巴人聚居區,位于巴中市區西南17公里處,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3.3萬。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并提升了恩陽。厚重的紅軍文化是恩陽鎮一大亮點,現鎮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舊址八處,遺址五處,石刻標語數十條,均屬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目前正在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栋椭锌h志》載,恩陽鎮在南北朝……[詳細]
黃桷樹村
   青木鎮黃桷樹村位于思陽區青木鎮東北部,距青木鎮5公里,村落森林覆蓋率達68%,占地23.5畝,62戶居民268人。水泥路橫穿村落,通自來水、光釬數字電視,能就地上學、就醫、購物、售糧。自遠古開始,黃桷樹牌坊場就是巴中經恩陽至漁溪到蒼溪、閬中的必經之地,古驛道橫穿其中,是過往客商歇腳避暑之所。黃桷樹村南北靠山,東西兩側臨山谷,集防盜、交通等優勢于一體。古時群眾依山就勢,圍繞驛道(牌坊街)兩側修建居民住房、商鋪和政府住所。清道光年間,修建節孝牌坊,該牌坊長7米、高6米,位于牌坊街正中央。在牌坊街西側……[詳細]
董家祠堂
   董家梁祠堂位于恩陽區司城辦事處董家梁,距今時間100余年,是研究古代孝道文化的實物見證。初到董家祠堂,乍一看并不覺得這是一個有100多年歷史的建筑,只有兩側房檐上斑駁的雕花能證明它經歷了多年的風雨。正面青磚砌墻,墻上四扇窗戶裝上了幾塊玻璃和鋼棍,大門兩旁的兩盞燈籠顏色鮮艷……董家祠堂是個小四合院,院中間有一個小天井,天井正中是一個甬道,甬道兩旁的兩個花臺上肆意地生長著一些植物。甬道前方的正堂墻上,掛著10塊牌位,牌位上方掛著三塊匾牌,上 書“積厚流光”等文字。正堂的墻面,被白色涂料粉刷過,上方的……[詳細]
思陽文昌閣
   文昌閣文昌閣,位于思陽區恩陽鎮第一小學校內,始建于清初期。相傳文昌閣后山巖峻路險,原有古洞,宋人進士張文治曾隱此修仙飛升,后人便尊這位隱居進士為文曲星。洞口上方題“龍隱”二字,洞中塑文昌像一尊。人們為追記進士張文治,又依洞新建了文昌閣。文昌閣為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混合梁架,三重檐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呈四合院布局。由戲樓、左右廂房、天井、正殿組成。戲樓為騎樓式的過街樓臺,戲樓頂飾八角藻井,檐下彩繪“二十四孝”和淺浮雕刻戲劇人物故事,圖中人物栩栩如生。穿過戲樓,沿數級素面踏道直通正殿,正殿檐下施……[詳細]
恩陽紅軍石刻標語
   1.胡爾包字庫紅軍石刻標語(恩陽區)保護范圍:字庫四周邊緣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2.玉井寺紅軍石刻標語(恩陽區)保護范圍:石刻標語四周外延8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3.石匣子紅軍石刻標語(恩陽區)保護范圍:標語崖壁頂端向北外延5米,向南外延8米至對面崖壁處,向東外延10米至浮圖關寨門處,向西外延30米至村民李國富住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4.黑坑子紅軍石刻標語(恩陽區)保護范圍:以標語為中心向東南外延15米,向西南、東北外延10米,向西北外延5……[詳細]
牛角寨崖墓群
   牛角寨崖墓群(恩陽區)保護范圍:崖墓崖壁頂端向東南外延15米,西北外延25米,M1號墓向西南外延20米,M48號墓向東北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詳細]
土寨柏家祠堂
   土寨柏家祠堂(恩陽區)土寨柏家祠堂,位于花叢鎮土寨村一組。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修建,坐西北向東南,總建筑面積為237平方米,呈三合院布局。系土木結構,穿斗梁架,重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面,面闊3間,進深1間。正堂前墻為木質墻面,施條形窗花4組。正堂內立石質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神主碑,通高3.1米,碑座呈長方形鼎形足,柱上陰刻楹聯,陽刻花卉、“二十四孝”和戲劇人物圖案。碑面刻牌位兩層,筒瓦屋面,檐下施匾并陰刻“祀事孔明”。左右廂房各面闊2間,進深1間。建筑及神主碑為研究川東北民居,封建社會禮教提供……[詳細]
步月塔
   步月塔,又名漁溪白塔,不僅是漁溪遠近聞名的古跡,也是漁溪鎮標致性的建筑之一,它聳立在巴州區(現屬恩陽區)漁溪鎮場鎮南面一公里處河岸的山崗上。據考證此塔建于清朝光緒庚子年(公元1900年),塔高39米,坐東南朝西北,共11層,建筑雄偉、結構嚴密(磚石結構),巍然屹立于山包之上。整個塔體為6方6角,每層塔角上原來都系有奎碗大的銅鈴,一有風吹,那銅鈴響聲不斷、優雅悅耳。近看其塔,塔頂兩層的寶石頂座上有一根杯大的鋼針直插云端,高掛在塔角的銅鈴金光閃閃,讓人欣喜不已。走近其塔,便可見塔門上方的石板中間寫有……[詳細]
飛鳳觀
   飛鳳觀,即恩陽鎮北二里的飛鳳梁。相傳宋時有一曾姓商人,家有一對風姿綽約的小女,隨父經商到京城,被南宋靖王看中,接入宮中作妃,從此人們把她們看作是一對金鳳飛去,故將此梁命名為“飛鳳梁”,并建一觀名“飛鳳觀”以示追念,今廟宇已毀,形勝猶存![詳細]
難迦洞
   難迦洞古名“羅漢洞”,又名“南家洞”。位于登科小學對面的登科山麓,始建于明,復修于清,毀于“文革”。洞內原塑有“阿難” “迦葉”弟子像,今見洞前寺宇,系20世紀90年代重修![詳細]
韓渡寺
   韓渡寺,位于恩陽鎮毛水河邊。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木石結構,穿斗梁架、重檐歇山頂,青瓦屋面,由龍神殿、真武殿、蒲道宮殿、東南二岳殿、玉皇殿、佛祖殿、韋馱殿、觀音殿、十八羅漢樓、方丈樓、迎客廂等組成,舊時為川東北地區最大寺廟,常住僧人30多人,占有房產100余畝。清代和民國期間,成為當地官紳春日觀光、夏日納涼的勝地![詳細]
恩陽財神廟
   財神廟,位于恩陽鎮回龍街。清代修建,由戲樓、廂房、天井、正殿組成。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混合梁架,單檐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戲樓為騎樓式過街樓臺,來往行人都須經過臺下。戲臺后壁屏風書有“出將” “入相”,兩側前設看樓(長廊),梁柱和兩廊看樓垂柱上圓雕有武將、力士、仙人、十二生肖和戲劇人物故事13幅,臺正面前50米處建有垂帶式踏道七級,利于觀看演出![詳細]
恩陽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恩陽鎮飛鳳村。始建于清代,原名觀音堂,又名白衣庵。民國初年,由四世方丈一明和尚重建。重建時值夏秋交替,烈日暴曬,萬里無云,工匠們施工難耐酷暑。一明方丈望空祈禱,遂有白云遮日,天天如此,直至竣工,祥云方散,故將寺名改為白云寺。白云寺,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卷拱硬山式屋頂,穿斗梁架, 由廳堂、廂房、天井、戲樓組成,呈三合院布局。戲樓脊上施吻獸,飛檐下彩繪戲劇人物故事![詳細]
恩陽南禪寺
   南禪寺,位于三峰山之中峰。始建于元代,占地5畝,原有佛道造像170余尊,寺左側有紅梅池、紅梅樹等,可供游人觀賞![詳細]
恩陽普賢祠
   普賢祠普賢祠,位于三峰山之前峰。始建于唐代, 毀于明末, 歷經清光緒八 年( 1882) 、 1982年、 1997年、2008年多次維修,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598平方米。該祠呈四合院布局,系土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混合梁架,青瓦屋面,正殿后壁設壇并塑像。前殿面闊3間,進深3間。左右廂房各3間,進深3間。山門外有數級白砂條石砌成垂帶式踏道直通院內,兩側立石獅1對,寺門石枋刻聯云: “仙女紅梅到此拈花一笑,書臺紫貝同念古佛千聲!膘粲覀惹10米處建覆缽式僧人墓塔。2009年9月被錄入《……[詳細]
思陽紅梅閣
   紅梅閣紅梅閣,位于思陽鎮南五里的三峰山之后峰。閣前有紅梅閣大牌坊、藏經殿,閣左懸崖邊有大小二石,形若桌椅,面積4平方米,上有剪刀、尺子痕跡,相傳為“紅梅仙女縫紉處”。閣下80米處還有一池,相傳為“仙女沐浴池”,人們在池中塑一紅梅仙女像,以供游人觀賞![詳細]
朝陽洞石窟
   朝陽洞石窟(恩陽區)保護范圍:朝陽洞石窟崖壁頂端向西面外延20米,南面自最邊緣造像外延50米,北面自最邊緣造像外延50米,東面自造像前防雨棚滴水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詳細]
百人洞
   百人洞位于鳳凰廟村四村和八村七社交界處。由于洞壁鑿有“咸豐十年”字樣,因此估計百人洞建造的年代就在咸豐年間。百人洞是絕壁鑿洞,整個石壁是碩大的一整個石塊,山洞離石壁頂大約一百米,距離石壁底約二百米,崖面成90度直角,右邊鑿一條可供路人進入洞中的通道。恩陽區鳳凰廟村百人洞百人洞洞口高1. 8米,寬約1. 5米,洞內臥室、廁所、廚房、灶臺一應俱全,能供百人生活所需。于百人洞建造的原因,民間流傳為咸豐帝期間,戰亂四起,土匪橫行,鄉紳肆虐,民不聊生,人們希望能夠找到一處安寧的生存空間,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詳細]
恩陽區古橋
   回瀾橋,亦名古溪橋,在恩陽鎮古溪村。橋高10米、長26.5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巴州知州李汝琬勸捐建造,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1952年改建為巴儀公路公路橋,1956年11月新建為長53.6米、寬?米,三孔跨徑各13米的石拱橋,仍名古溪橋。白玉橋,在今恩陽鎮秋溪村與石馬村之間。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咸豐七年(1857)重建,堅固耐用至今。踏泥橋,在恩陽鎮合治村。初為石礅石板平橋,1956年修恩(陽)漁(溪)公路時,砌石礅架木橋以通車,后改建為公路橋。雙石橋,在恩……[詳細]
登科寺
   登科寺登科古寺,在恩陽河東岸。南宋后,人們為追念紹定年間(南宋理宗趙昀在位的1228-1233年)先后登科第的王謝五子(王紹、謝周卿、謝耕、謝震、謝樵)而修建的一寺,以告知后人勤奮學習。古寺毀于兵燹,于20世紀80年代重建![詳細]
全部恩陽區景區>>>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