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頭山森林公園AAAA 佛頭山森林公園 佛頭山森林公園位于平昌縣城所在地江口鎮北側,通河、巴河、龍潭三面盤繞,眾山簇擁環護,狀如眾星拱月。佛頭山因傳說“觀音大士派佛頭童子下凡鎮守龍潭溪”而得名。景區經營面積293公頃,海拔400-723米,森林覆蓋率達90%。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批準為A-風景區,2003年作為鎮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痤^山景區氣候溫和,風景旖麗,峰巒磅礴,云山霧海,佛光若現,兩江匯流,洪波素練,無不壯麗絕倫,瑩潔清新。大高差、陡山坡、窄嶺道、峭絕壁,支梁上踏出通……[詳細] |
![]() | 皇家山風景區AAAA 皇家山景區位于平昌縣西興鎮皇山村、白龍村、五童村、光明村和土埡鎮晨光村境內,幅員面積12.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0.6%,是集翻山鉸子文化體驗、茶旅康養等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現為4A景區;始疑缴綆n起伏,松林密布,庫、塘、河交錯其中,素有“九彎十八溝”之稱。清晨,裊裊云霧漫跡山間,淹沒山脊,突兀的山峰似孤島聳立,形成稀有的低海拔云霧景觀——皇山云海;太陽躍出云海,在衍射和漫反射的共同作用下,穿過云霧的陽光,在廟兒梁一帶形成稀有的天象景觀“旱蓮花”;始疑阶悦髑逡詠砭褪⑿蟹N茶,20世紀70年……[詳細] |
![]() | 平昌南天門旅游景區AAAA 南天門旅游景區位于巴中市平昌縣五木鎮,距巴達高速駟馬互通口25公里、平昌縣城30公里,幅員18.5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5平方公里,系米倉古道重要節點、川陜蘇區軍事戰略重地。景區集山地運動、道教養生、紅色旅游于一體,主要由南天門森林運動公園、雙河生態園兩部分組成。南天門旅游景區景觀資源類型十分豐富,景區內分布有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設施、人文活動、旅游商品共8大類、15亞類、27種基本類型的旅游資源且組合良好![詳細] |
![]() | 駟馬水鄉AAAA 駟馬水鄉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江口水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依托濕地體驗、休閑度假、觀光農業、新型工業的水鄉文化旅游之地,以孝道文化、水岸人家風情為基點,建設而成的孝道文化園、水上游樂園。主要景點有清潔能源工業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孝道文化園、駟馬國家濕地公園![詳細] |
![]() | 三十二梁AAAA 三十二梁景區位于巴中市平昌縣云臺鎮和青鳳鎮境內,緊鄰巴達高速青鳳互通口,距離平昌縣城20公里,主要包括千佛山、馬埡風情小鎮、龍井芍藥花海、龍尾茶文化產業園等四大景點,總面積25.5平方公里。景區三面環河、山水相依,內有大小山峰三十二座,松海浩蕩,云蒸霧繞,花香鳥語。始建于唐代的千佛殿,古韻悠長;見證科舉的劉家大院,古樸端莊;歷經300多年滄桑的蔡家大院,如今保存完好。近年來,通過種植萬畝七彩林、5000余畝芍藥花海、萬畝生態茶園、10公里櫻花長廊等,景區成為巴中、達州乃至成都、重慶、西安等地游客……[詳細] |
![]() | 平昌巴靈臺AAAA 巴靈臺又稱巴靈寨,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靈山鎮,處三巴(巴東、巴西、巴中)腹地,主峰海拔760余米,臺上東西長約300米,南北最寬處約25米,最窄處僅3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四面峻峭,由巨石壘成,山頂突起如臺,遠觀形如天馬,素有“鐵打巴靈寨”之稱。清時修起一座石拱橋,連通兩座石山合為靈臺。置身高高聳立的靈臺之上,仿若位于天地中心,與天神距離最近,正如古詩所云:“崢嶸峭壁接青天,乘興登靈意豁然”。正如古詩所云:“崢嶸峭壁接青天,乘興登靈意豁然”。巴靈臺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系米倉古道的重要……[詳細] |
![]() | 白衣古鎮AAAA 白衣鎮古稱柳州,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縣東的巴河岸邊!疤柍鰜碚諙|門,巴河有個柳州城,柳州城里出美人!边@首民歌所說的柳州就是白衣鎮。傳說又叫“美人鎮”。白衣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據史料載,始建于秦漢時期,方圓十余里為古柳州遺址。因古時河邊有四五人合抱的柳樹,綠蔭遮天,覆蓋古鎮,巨枝十數丈,延伸到河對面,行人不假舟楫,可從大樹枝上來往,柳州因此而得名。明、清設永睦縣。清嘉慶年問因發生一起謀夫案而降格永康鎮。清咸豐年間遭火焚,唯白衣觀音廟幸存,故俗稱白衣庵。清光緒年間,奉旨重建,取樣皇宮,大興土木……[詳細] |
![]() | 鎮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四川平昌縣境內,涉及縣內的鎮龍鎮(縣境東北部)、江口鎮(縣境中部)和白衣鎮(縣境南部),總面積25.6平方公里(其中,鎮龍鎮14.2平方公里.佛頭山3平方公里,白衣鎮8.4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31995畝,森林覆蓋率達83.5%。該公園于1995年經四川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2003年6月,平昌縣林業局委托四川省中林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對鎮龍山森林公園實施可研論證;2003年8月,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與省森林公園管理處對鎮龍山森林公園的……[詳細] |
![]() | 此城位于平昌縣荔枝鄉楊柳村。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800米,城址高出河面300米,四周絕壁,三面環水,東有小徑通山頂,平昌縣城至邱家鄉公路經城東山腳而過,城東有北埡巖,西有羅城巖。從東向西是石鑄固城,從南向北是天生屏障,巖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不寒而栗。東北面設有渡口,可通報敵情;西南面停泊船只,負責漕運。北埡口興有小場,營有棧房和商店。南宋戰亂時期,入城要經店主通報或響箭發出信號,得到州官允許方可進城。四周城門雙層,戒備森嚴。只有東門沿石級而上,一路可通。但鎮守更嚴,必經三關,層層……[詳細] |
![]() | 風灘在平昌縣城巴河下游11公里處,是巴河第一大險灘。古時行船至此風險大,故名“風灘”。古灘道由河西“龍舌子”而下,因水急彎多,事故頻生。自清朝康熙年問,于河東鑿新漕口后,船只才改道于此,自此設有灘師。灘頭山頂有一古廟,民稱老觀廟,實為王爺廟,因過往船舟信奉“鎮江王爺”,廟中神像較多,香火不斷。每年正月十五燒香朝廟,人群絡繹不絕。每遇天早,抬著木雕孫悟空神像祈雨,一路人流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廟前臨河處,有高約二丈一巨石,名“香爐石”,石上刻有“險行水上”四個篆體大字。上下客貨船為祈保平安,至此無不焚……[詳細] |
![]() | 1.華嚴庵紅軍石刻標語(平昌縣)保護范圍:字墻邊緣向東外延20米,向西外延15米,南至環山公路外沿,北至坡墻外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2.北山寺紅軍石刻標語(平昌縣)保護范圍:東至工商所房屋后壁墻,南至北山寺梯道抵街口,西至李繼林屋后環山石圍墻,北至糧站倉庫圍墻。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5米。3.龜碑紅軍石刻標語(平昌縣)保護范圍:以龜碑基座為基點,四周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4.粉壁街紅軍石刻標語(平昌縣)保護范圍:以圍墻內外各外延3米。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
![]() | 紅四方面軍北山寺軍以上干部會議舊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得勝鎮得勝社區居委會,清初兵燹被毀,康熙元年(1662)修復,立二教寺,道光17年(1837)雷自然和尚從渠縣云游到此掛塔為僧,賣產、化緣擴寺,歷時9年形成建筑群。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發動宣達戰役之前,其總部在北山寺召開了各軍以上領導干部會議,研究部署作戰方針和計劃,亦為革命舊址。該建筑座南向北,由山門、前殿、正殿、后殿、廂房、禪房組成復式三進四合院。整體建筑占地面寬50米、進深40米,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94平方米。青……[詳細] |
![]() | 平昌縣英烈紀念園,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水司墳廟梁山,距縣城40公里。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進入平昌縣境內,與川軍激戰于水司墳,首戰告捷,紀念園所在地水司墳廟梁山即為當時主陣地之一。1933年10月,徐向前總指揮在平昌縣得勝鎮北山寺主持召開軍以上干部會議,部署指揮了著名的“宣達戰役”,使川陜革命根據地達到鼎盛時期,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當時有3萬名平昌兒女參加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為保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緬懷革命先烈英靈,弘揚愛國主義傳統,中共平昌縣委、平昌縣人民政府決定修……[詳細] |
![]() | 平昌縣白衣鎮白衣庵居民委員會位于平昌白衣古鎮,古鎮歷史悠久,人文厚重,風光旖麗,有豐富的古鎮、翰林文化和以水見長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晉為“柳州城”,宋稱“萬榮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設“永睦縣”,后改為“永康鎮”,崇禎甲申年在現老街牌坊樹一白衣觀音神像,始稱“白衣”。自清中葉以來素稱人文重地,僅嘉慶、道光年間取得翰林、進士、撥貢、監生學銜者數十余人,其中進士吳德潚是“戊戌變法”上海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后慘遭殺害,近代思想家黃遵憲曾寫詩以哀之;吳德潚之子吳鐵樵也是“戊戌變法”時的激進分子。光緒二十……[詳細] |
![]() | 米倉古道,是穿越米倉山連接陜西漢中與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條線路,分別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巖河、東河河谷到四川。幾條線路均需翻越川陜交界的米倉山,所以通稱米倉古道!掇o!1979年版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古道的第一條路線:即歷史稱謂的漢中古道(又稱長安古道),是“米倉古道”在今平昌轄地的統稱。它是米倉古道的第一條也是最東面的一線。所謂漢中古道,即是陜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詳細] |
![]() | 蒲大義將軍墓位于喜神鄉大龍村,坐東南朝西北,為蒲大義夫婦墓,蒲大義于1933年參加紅軍,任華北軍區四十五旅旅長,昆明軍區炮兵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和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此墓葬分布在面寬4.49米,進深7.03米的坡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3.8米,寬2.6米,高2.4米。墓碑高3.26米,寬2.8米。墓碑為圓首碑,墓碑上刻人物、動物、花卉圖案。墓碑前0.9米處左右兩側立須彌座四角攢尖頂碑亭二座。碑亭通高2.63米,碑身邊長0.33米,基座長1.03米,寬0.73米,……[詳細] |
![]() | 唐芝福墓位于元石鄉雙山村,該墓為唐芝福夫婦墓,坐西南朝東北,分布在面寬10.9米,進深22.7米,面積247.43平方米的坡地上,由土冢、墓碑、儀墻、牌坊、響堂、山門、塋墻組成。土冢呈橢圓形,長6.8米,寬3.9米,高4.4米,五樓牌樓式墓碑,高5.4米,寬4.5米,四柱三開間,分上下兩層,下層四柱施抱鼓,明間刻墓志,上部掛匾并刻文,兩次間為格紋、雕花石門;上層辟亡堂,堂內施墓主人生平事跡;墓碑上雕刻人物、花卉圖案10幅。碑左右兩側為八字形儀墻,高3.6米,寬3.77米,五柱四開間,仿青瓦屋面,……[詳細] |
![]() | 張安墓位于巖口鄉老君村,坐西北朝東南,為張安及夫人章氏、何氏合葬墓,分布在面寬10.1米,進深24.1米的臺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9.7米,寬6米,高5.1米,五樓牌樓式墓碑,高5.6米,寬8.3米,五柱四開間,主樓辟龕,龕內立碑,刻墓主人名字,龕門外左右兩側刻花卉圖案,墓碑左右兩側與塋墻相接,塋墻高1.9米,長8.8米,墓碑前4.2米平行排列方形座圓首陪碑二通,二碑規格一致,碑基座高0.6米,長0.55米,寬1.2米,碑身寬1.1米,厚0.75米,通高3.4米。右碑前1.6米處立方形座三層字庫……[詳細] |
![]() | 吳鉦官邸位于白衣鎮白衣庵社區居委會,坐西北朝東南。復式三進四合院,占地整個長62.82米,寬37.57米,面積2360.1平方米。山門高4.95米,寬4米,為石方柱弧形頂。八字墻和圍墻,均用薄形粘土磚以丁字形砌成,墻頂部為青筒瓦屋面,基座飾獸頭形花紋,門高2.45米,寬1.8米。圍墻寬37.57米,長62.82米,高4米。第一進四合院寬37.57米,進深16.02米。第二進、第三進四合院圍墻長46.6米,寬37.57米,高9米。第二進建筑已毀,僅存第三進正房和左廂房,正房面闊七間35.32米,進……[詳細] |
![]() | 川陜蘇區平昌縣革命文物陳列館位于川陜蘇區時期著名的“水司墳戰場遺址”——平昌縣英烈紀念園(得勝鎮四化村)內,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由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始建時位于平昌縣城劉伯堅烈士紀念園的后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該館年代久遠、建筑陳舊、設施老化,為更好地保護革命文物、豐富歷史內涵、傳承紅色文化,我縣按照打造“文化大園區,旅游大景區”的規劃理念,將其搬遷于平昌縣英烈紀念園并重新布展,2015年12月建成并免費向公眾開放。陳列館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分“序廳”和“革命烽火”、“保衛蘇區”、“英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