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霧山AAAA 光霧山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北部,距縣城70公里,到陜西漢中市70公里,主峰海拔2500米,景區面積400余平方公里,氣勢雄偉遼闊,地形復雜,峰巒迭嶂,峰林俊美,洞穴幽深,山泉密布,云蒸霧繞,林海浩蕩,勝景眾多。古珍稀動植物為國內名山之首,1993年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元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9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忪F山是一方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它以秀麗奇特的群峰為代表,蒼翠茂密的森林植被為基調,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原始山林為……[詳細] |
![]() | 玉湖水利風景區位于巴中市南江縣紅光鎮,距南江縣城55公里,距巴中市區60公里,占地面積2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親水旅游區、風景游覽區、都市休閑區、濕地生態區和周邊景觀區,具有純樸的風土人情和濃厚的漁魚文化特點。景區創建中實施了整治入河入庫排污口、搬遷安置區內人口等多項治理措施,水質、水生態顯著改善,通過舉辦玉湖搶魚、玉湖龍舟、庖湯節等活動,年吸引游客3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800萬元、帶動就業600余人,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明顯。南江玉湖是巴中市繼平昌江口水鄉、巴中化湖獲批的第三個國家級水……[詳細] |
![]() | 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南江縣北部,地處秦巴山區(秦嶺—大巴山)的米倉山南麓。東、北與陜西省南鄭縣相鄰,南抵南江縣沙壩鄉、關壩鄉、寨坡鄉和楊壩鎮,西靠廣元市旺蒼縣,并同光霧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相輝映。北距漢中市約70公里(經鐵爐壩山門),南距巴中市約136公里(經陳家山),西距廣元市約216公里(經陳家山),面積4015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7.3%,被稱之為天然氧吧。該公園建于1995年,2002年12月被批準為國家級。古有“巴西外戶,蜀北巖疆”之稱,今有西部生態旅游新亮點、川陜……[詳細] |
![]() | 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掇o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南,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辟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其歷史久遠,在夏商時期便有記載,夏禹王會盟涂山,巴蜀往焉;殷高宗婦好伐巴方,曾設巴戌關于險阻;周武王滅殷伐紂王,巴師出征于牧野;秦惠王派司馬錯滅巴蜀;蕭何月下追韓信于寒溪,漢王劉邦伐川北賨……[詳細] |
![]() | 南江縣琉璃古寺位于四川省南江縣鄰近郊區古道之旁,此地背山面河,古稱琉璃關。琉璃寺很小,現把古琉璃關摩巖石刻記載如下。一、唐碑:《養生潭》唐禧宗入蜀刻于潭上石壁二、宋碑:《紹興三年二月十五日金賊犯興元府》弓級任榮記古琉璃關(琉璃寺)摩巖石刻三、宋碑:《古道邊江夏水瀑漲,則不便往來,命道人何永德,鑿巖載石,以取道焉,庶為千古不朽之跡》大宋癸亥嘉太三年,科首侯南基,泊當境信士,石匠趙中順記。四、清碑:《古琉璃關》光緒乙酉年新秋日立,賜進士出身知南江縣事孫清仕書刑吏張丙階建志 石工 鄭德能造五、南江正堂……[詳細] |
![]() | 地址: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紅光村四組石板鄉可中段楊澤安住宅西100米石板河乃過去南江至長赤必經之處,屬米倉道橫向道路的一部分。清乾隆時期河兩岸有木橋,夏季溪水暴漲毀橋,屢建屢毀,咸豐甲寅年(1854)唐純武募資建三孔石橋,咸豐六年(1856)溪水暴漲毀橋,現存石橋為咸豐八年(1858)建的單孔石拱橋,取名“樂善橋”。該橋東西橫跨石板河,水流向130度,橋長36米,其中東、西引橋均長6米,寬5. 4米,距河面高13米,拱跨26米,矢高11米,橋面用規則青石板鋪成,面積194. 4平方米,橋兩邊砌橋沿……[詳細] |
![]() | 地址:南江縣東榆鎮同心村一組老石礦街道老石礦接龍橋海拔444.3米(以橋北頭兩處為測點)。該橋是連接米倉道經桃園、上兩至南江、巴州古道的必經之處。始建于清末,民國時期至1983年多次培修。石礅木梁廊橋,水流向300度,南北橫跨小河溝,長39米、寬5.5米,通高10米(屋脊至水面)。規格條石砌橋墩,橋北并排放置5根、橋南并排放置4根17米長,寬、厚均為0.4米的皇柏樹為橋梁。橋面鋪放規格木板,寬3.9米,距橋底4.8米。橋面有穿斗梁架、青瓦屋面橋廊,高5.2米,橋欄高1.1米。橋廊木檁上墨書“民國……[詳細] |
![]() | 宋朝寨位于宋朝寨村與鐵爐村交屆處,是和平鄉所有古寨中保存比較好的一個寨子。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為抗擊元軍入侵,當地軍民在此修了軍寨。宋朝寨“以山為壘”,四周絕壁千仞,需鑿筑石本,扶梯才能前進,地勢極為險要。寨頂形如帽蓋,地勢較平坦,有2畝大的平地和一個人工開鑿出的水池名曰:“天池”。極適合守軍和百姓生活。易守難攻的地形使其成為躲避元軍入侵之地,從南宋后期開始,連年戰亂在此留下了大量古戰爭遺跡。宋朝寨從元朝(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就已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從而逐漸被毀……[詳細] |
![]() | 烏龍埡村傳統村落 該村民居特色突出,古建筑類型多樣,工藝及傳統民居樣式獨特豐富,農耕文化符號齊全,整體民俗面貌頗具特色。房屋大多修建于上世紀30至50年代,擁有典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吊腳樓”,保留了川東北穿斗結構的民居風貌,彰顯出農村特色和民俗特點,F存穿斗木結構民居160套,其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筑100套,明清建筑60套。村落內有規;趾、雕刻精美的古墓20余座,其中3座官員古墓修建于雍正、道光、同治(11年)。2015年烏龍埡村成功申報為省級傳統保護村落![詳細] |
![]() | 吳氏宗祠。吳氏宗祠座落于油榨坪村,2012.9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宗祠是吳氏族人祭祖、聚會議事之地。磚木結構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前后經過三次重建,至今保存完好,宗祠東西寬24米,南北縱長60米、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主體呈四合院布局,前高桅桿一對、石獅兩對。其建筑形制充分展現了川北祠堂建筑的共性特點。吳氏宗祠建于大明時期,位于旺蒼縣普濟區天臺鄉板嶺寺,因大山籠罩,人煙稀少,森林密布,照顧不周,時運升遷,歷史變遷未曾保留后土。于大清光緒壬子遷于油榨坪,至此祠……[詳細] |
![]() | 斷渠公園修建于1996年,系南江縣城東的一個獨特的地質公園。斷渠非渠,是侏羅紀時代地球局部地層運動,山體橫斷撕扭而成。它分前、中、后三渠,長達10余華里。渠谷巨石壘壘,怪石依偎,地縫深溝縱橫交錯,洞穴密布,藤蘿纏繞,灌木叢生。斷渠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渠中太虛洞,曾是原始人的棲息地。渠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及股骨化石和陶器,原始人磨制石器的磨痕清晰可見。1933年5月,紅軍反“三路圍攻”前傷病員在此養傷的巨大石巖,已成為兩間開闊敞亮的天然居室。解放前劉姓紳士的“龍泉山莊”,-對聯“咫尺山林容……[詳細] |
![]() | 紅巖觀:故址在紅巖觀小學,離興馬3公里。傳說此廟,原先準備建在廟梁上,在立廟的前一夜,正梁落在紅巖下的荊棘蓬上,只好把上面的建廟材料也同樣放到下面重整廟基,建成一座四水歸堂的廟宇。因為位于紅巖下,所以,取名“紅巖觀”。廟周翠柏叢生,不入林不能見廟。廟內塑有各種神像,鐘鼓皆有,住有黃仙姑,黃死后,卻是空廟。1952年,土地改革后,神像被毀,作為學校。1967年,學校擴建時,將廟全部拆去,一切全廢,僅存遺址![詳細] |
![]() | 關帝廟:故址在興馬街中段,建修于明末清初。因廟內塑有“關羽”神像,因此得名。廟前是八步石梯,下為一壩,名叫“廟壩壩”,壩右是魁星樓,壩左是街的大道,壩前是戲樓。1952年,土地改革后,魁星樓分給村民為住房,魁星神像被毀,樓子被拆。1952年,廟中神像被毀,作為收糧地點,后又賣與居民作住房。1984年12月,全被拆掉,只存遺址![詳細] |
![]() | 回龍寺:故址在今唐家坪小學,離興馬街2公里,僅次于趕場的夏院寺,為明江河流域的第二大敲定。廟后聳立佛爺包,右依寨包山梁,寨包左右各有一石筍,高插入云,遠觀很像龍的角。寨包上綠樹成蔭,似龍胡須;汪家壩層層梯田似龍鱗;竹林灣的黑包包,似龍尾。寨梁山勢向后,猶如龍在回頭。因此,定名“回龍寺”。傳說,寺初建于明末,先只有一小廟,后穿柏樹建修治平寺,在立廟的前一夜,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第二天早上發現正梁丟失,四處尋找不著,發現雪地上有二尺余長的足跡,跟蹤到小廟,發現正梁放在面前的荒坪上,眾人皆感,以為是神……[詳細] |
![]() | 井壩水庫。井壩水庫是市級風景名勝區,屬南江縣第二大水庫(小一型水庫),始建于1958年,位于四川省南江縣雙流鎮(菩船)雪山交界處,和恩陽區友誼水庫貫通,東與南江縣正直鎮、北與旺蒼縣的白龍鎮、西與蒼溪縣的石馬鎮,南與巴中恩陽區的玉井、三匯鎮相距不過一二十公里,水庫周邊海拔1000米以上,是名符其實的高山湖泊,水庫蜿蜒9灣18包,景區內植被茂盛,景色秀美,空氣清新,涼風習習,特別是炎炎夏日休閑渡假好去處,極具旅游開發潛力![詳細] |
![]() | 鄭家洞山洞博物館。是鄉村教師陳喜朝創辦的。1933年2月,紅軍在新場鄉(今雙流鎮)建立“蘇維埃政權”不到一月,就面對川北軍閥部隊與地方土匪的圍剿周旋于懸崖上的鄭家洞達15個月,27名紅軍官兵用熱血將革命火種播在了大巴山區。為緬懷先烈,修繕了鄭家洞山洞博物館,從1989年到今,收集了槍彈、馬刀、長矛等紅軍遺物200多件,泥塑了35尊紅軍像和復制石刻300多條紅軍標語供世人參觀。新華社記者于1992年向全國發了通稿,數十家媒體爭相采訪報道,省內外慕名參觀者達五萬人次以上。原雙流籍湖北省軍區司令員、老……[詳細] |
![]() | 將軍石 1934年徐向前元帥在老街河壩形象烏龜的一巨石上動員軍民抗日,紅軍北上后,為紀念徐向前元帥,當地群眾將該石取名為“將軍石”供后人瞻仰,F“將軍石”上于1975年架有一座鋼筋混凝土平橋,旁邊立有一紀念碑。碑為原南江縣委副書記劉多發題詞、詞曰:龜石生于洪荒,越萬年,時辛亥(1935年)二月中國工農紅軍陜北告捷后,奉命回師川北,西渡嘉陵,策應中央紅軍,途程上兩,徐向前總指揮據石為臺、登高而招,振臂而呼!號招和鼓舞巴山游擊武裝蘇區群眾!皥猿侄窢幘褪莿倮,“紅軍是會回來的” !此間將士云集,……[詳細] |
![]() | 天生橋是洪荒時代留下的古跡,位于沙南路上,洛坪街上行一公里處,居皇柏林中部,是南江的名勝古跡之一。橋長38米,寬8米,弧形中部厚度4.7米,離地面高32米,全是硬石山構成,雖經長期風雨浸襲,但毫無石塊脫落,勝似人工鑿成,為歷代游人嘆為觀止。據現有碑文記載:“湖廣岳州府,大明庚子科舉人教諭營邑通江之后孫龔諫往來貿易,見此地實屬仙境,累蒙神佑,衣食頓足,遂落業于斯。其子龔有升目擊廟宇雖增,但常產未制,恐其香火難支,竟于道光26年,將買陳大剛新屋基田地一契,價值一百萬串,載糧一分五厘,施舍給天生橋觀音……[詳細] |
![]() | 銅鈴寺位于南江城東南三公里的碾盤鄉石光村四社園包梁山腰,由城南倒向店上行兩個多小時可到。相傳此寺初建于唐朝天寶十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當年當地的百姓要修一個廟子,準備好了材料,要開工的頭天晚上,這些材料突然飛到了幾里外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地方所以就叫飛仙觀,當廟子要修好了的時候正殿的銅鈴突然大響,后改名銅鈴寺。銅鈴寺碑文寺內存有唐宋石雕佛像四十八尊,中有儒、佛、道三家創始人,是縣城周圍公有的珍貴文物,年曾被盜,后找回。銅鈴寺壁畫登山有山,峰巒層疊擁公山;要水有水,有不溢不涸的山泉井;觀景有景……[詳細] |
![]() | 小寨子位于水田坪村與上兩洋灘村交界處的一座小山,原名天柱山。上世紀初,鬧白蓮教,甲長尚賢太帶領村民在天柱山修筑了寨子防身避難。山上人將檔席卷成圓筒,再用黑將圓筒涂黑,架在寨子上,遠看象一門門大炮。不久就被“白蓮教”人發現,帶來一些人圍困寨子,但不敢冒然上寨,宿營“金銀坪”, 將寨子團團圍住,圍了48天,不敢貿然進攻。因圍困時間較長,寨內人米糧發生短缺,難以度日。為了使圍寨的人早日離開,有人想出了一個妙方,他們乘夜派人從后山下到洋潭河,捉了很多鮮魚回山上,第二天將魚高掛寨門上,并派人給圍困寨子的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