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永濟橋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永濟橋篇

程陽永濟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于柳州三江縣城古宜鎮的北面20公里處。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風雨橋中最出名的一個。柳州又名龍城,位于廣西中部,距桂林一百多公里,這是一座有著21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到廣西不能不看民族風情,看民族風情不能不到柳州,苗族的節日、壯族的對歌、瑤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筑被譽為柳州民族風情“四絕”。程陽風雨橋就是典型的侗族建筑,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建于1916年,河中有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你不得不佩服侗族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橋上有欄桿和屋頂,還有…[詳細]
涿州永濟橋
  永濟橋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北1.5公里,南北橫跨于拒馬河之上。該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名曰“巨馬河橋”,萬歷十六年(1588)重修,天啟六年(1626)橋毀又重建。后因河道南移,橋亦塌毀,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清帝乾隆為其賜名為“永濟”,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御制永濟橋詩并序》。橋端筑引橋,總長660米;橋南砌筑石堤并下設涵洞22個,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該橋歷史上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古御道之沖要,也是京南形勝之所在。其規模宏大,造型優美,遠望恰似一條彩虹橫跨兩岸。故被譽為涿州八景之一,素有“拒馬長虹”…[詳細]
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又稱半路庵橋,位于海曙區高橋鎮蘆港村半路庵南首,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光緒九年(1883)重建。 該橋為石砌單孔拱橋,南北走向,橫跨于鄞西后塘河兩岸。橋全長25.54米,寬4米,橋孔高6.15米?缍8.64米。橋兩側有欄板、望柱,柱上雕石獅,欄板前端各有抱鼓石,南、北踏跺各32級。橋額鐫“上升永濟橋”。東面落款為“光緒癸未(1883)歲募捐重建,里人×××”。西面落款為“大清乾隆丙辰(1736)歲陳爾康建”。 橋東北岸筑土地堂一間,坐西朝東,內有碑記。橋北堍起向東有一排橋亭屋,名曰“半路庵亭”,據說原有二排,另一排因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供銷社而被拆除。 該橋已有幾百年的…[詳細]
平陰永濟橋
  平陰永濟橋平陰縣東阿鎮老城內狼溪河上,距縣城25公里永濟橋為東西向,橋長55米,寬6.25米,整座橋非常雄偉壯麗,遠遠望去,好似橫臥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馳名。永濟橋原名浪溪橋。根據《泰安府志》的記載,浪溪橋應當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當時為三孔石橋,后來因為發大水被沖壞。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F存永濟橋為單孔拱形青石橋,是明萬歷年間所建,全部用當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額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別雕有一大型龍頭。北面龍頭嘴巴已殘,南面龍頭則相對完整。龍頭栩栩如生,獠牙膛…[詳細]
巍山永濟橋
  永濟橋又名巡檢橋,位于永建鎮巡檢村南巡檢河上。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歷代曾多次維修。橋頭山墻砌有明代著名學者李元陽撰《永濟橋碑記》一通,橋為木構風雨橋,橋長15.6米,寬3.25米,高6.9米。其結構為用直徑0.3米的五根大圓木架于兩岸,上面鋪木板,再在兩岸各安木斜撐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頂瓦屋三間。橋面兩側安木欄桿,并設長木板凳。永濟橋用斜梁懸掛支撐中點的方法,解決了大跨徑木橋受力問題,體現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此橋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愛國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資落架維修![詳細]
寧武永濟橋
  永濟橋,位于寧武縣鳳凰鎮西關村中。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清代建筑,F存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25米,寬7米,橋拱洞高3米,寬5.35米。拱上設有汲水獸,額嵌石匾楷書“永濟橋”。橋用條石砌筑。橋面為拱形,青石鋪設路面,橋兩側有石欄桿,望柱,抱鼓石。橋西存一尊高約2米的石獅子。碑亭在距橋西約4.5米處,碑3通,碑嵌碑亭內有清代重修永濟橋碑1通和功德碑2通。據碑記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嘉慶、道光年間屢有重修。橋現在仍在使用。1984年,寧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雄鎮永濟橋、亭
  永濟橋、亭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段塘街道雄鎮社區南塘河上,2010年12月,被公布為海曙區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點。該橋建于1930年,東西橫跨南塘河,橋為單孔拱橋,橋墩條石壘砌,兩邊落坡處呈喇叭型狀。橋身為鋼筋混泥土結構,橋護欄為棍狀水泥條。橋欄正中各嵌紅色磨石子水泥橋額,上鎸“永濟橋”三字,旁邊落款為民國十九年六月里人新建。據口碑調查,建此橋者為民國年間甬上一富商,佚其名。永濟橋結構牢固、外觀精美、建材優良,且建橋年代確鑿是研究寧波橋梁史的一個實物例證![詳細]
  永濟橋又名萬金橋。位于光山縣城南25公里的潑陂河鎮街北頭,呈南北向橫跨于潑陂河上,連接潑陂河南北兩街。該橋始建于明代,為典型的聯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石條構成,建筑結構嚴謹,其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點。永濟橋是河南省最長的古代石拱橋。南北長101米,東西寬10米,橋下由9個拱形孔長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寬度和高度由中間孔向兩邊遞減。使整座橋呈八字型。這種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樓船順利通過,又可以迅速排除橋面雨水,防止橋下滲透腐蝕橋梁結構。每一橋墩都“肩挑”兩拱,拱拱相連。橋墩的東側,建有高大的分水嶺,可分開洪水穿孔而瀉,以減少山洪對橋身的沖擊。橋面兩側建有欄桿,兩邊為人行道,中間為車道…[詳細]
  位于縣城城東半里許,跨澄江河上,計10大拱,全長96米,寬4米,高7米。為縣境尚存最好的一座石拱古橋。原橋碑亭載,該橋系潘鳳崗承襲安定土官后,出資興建。該橋造型典雅,工藝精湛。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3月竣工,橋身刻有“永濟橋”3字,每字一尺見方。橋西頭立“鳳來亭”一座,亭內立石碑一塊,亭側有一棵大榕樹,形如巨傘,濃綠成蔭!拔母铩敝,橋頭風景盡毀,剩孤橋一座。1972年,在永濟橋上方新建一座鋼筋水泥大橋,1978年,在永濟橋面上建立圖書館,古橋變成“水上圖書館”![詳細]
  永濟橋 位于城區南門上塘街南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成于五十九年(1720),由督糧道馬逸姿捐俸及里民汪晉卿助捐建成。今橋系三孔拱橋,東西走向。中孔矢高6.4米,頂寬4.5米,橋堍寬6.2米,跨徑28.6米,全長41.3米。拱圈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法,小孔7節,中孔11節。在兩側明柱上分別鐫“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楹聯。石欄板上刻題記數十行。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