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冶鐵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冶鐵遺址篇

古滎冶鐵遺址
  古滎冶鐵遺址位于鄭州西北27公里的漢代滎陽城西墻外,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在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的兩次發掘中(1965年、1975年),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制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現10余件大鐵塊,最重者達23噸。兩座規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并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詳細]
瓦房莊冶鐵遺址
  瓦房莊冶鐵遺址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北關瓦房莊一帶,是漢代南陽郡“陽一”鐵工場所在地。遺址東南與冶銅遺址為鄰,東北是較大的制陶作坊,面積12萬平方米。1954年開始調查,1959~1960年進行發掘,遺址共分四層,耕土層、擾土層、第一層(漢代層)、第二層(西周層),漢代又分西漢層和東漢層。西漢時期的遺跡有:熔爐基4座,勺形鼓風機械基址1個,水井9眼,水池3個。遺物有:從爐口到爐腹爐基座各部位熔爐殘塊,鼓風管殘塊,模范有地面范9個,鏤鏵帶鉤等殘范塊,鐵器有鏵、鍤、鏟、錛、斧、鑿、鉤、權、錐、刀、錘、鼎、熨斗、劍、鐵條等,銅器有五銖、大泉五十、鏃等,陶器中有陶罐、筒瓦、板瓦、瓦當、瓦釘、陶錢等。東漢時期…[詳細]
望城崗冶鐵遺址
  望城崗冶鐵遺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城西南望城崗村后土崗上,東起嚴家崗,西至賀樓村南,南至望城崗村。遺址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有三個爐渣崗相連。遺址灰層最厚處達6米以上,地表散存著大量的礦石粉、青石、木炭、砂子、爐渣等,器物殘范、爐底等冶鐵、鑄鐵遺物隨處可見。遺址中部及偏西部處,發現有成排和單一約一間房基大小的燒結爐底,其紅燒土層層層重疊。農民在耕作中不斷發現冶鐵遺跡,路溝邊崖曾露出半個小高爐結構,直徑2.3米,爐壁由帶砂質的耐火磚砌成。還發現大量的鏟范、镢范、犁鏵范等鑄造遺物,另有泥范、鐵范等,其中有帶“陽一”銘文的鏵范。2000年11月至2001年元月,河南省文…[詳細]
鐵生溝冶鐵遺址
  時代:漢中國漢代冶鐵和制造鐵器工場的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村。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0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遺址中發現煉爐(高爐)、鍛爐、炒鋼爐、退火脫碳爐,以及烘范窯、配料池、房基、鐵器、鐵范、鐵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處古鐵礦坑道。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生產的基本環節是:煉鐵、鑄造、脫碳退火;或煉鐵、鑄錠、炒鋼、鍛造。出土的部分鐵器上有“河三”銘文,推測這里應是漢代河南郡所轄的第三號制鐵作坊。位于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處。鐵生溝村群山環抱,礦藏豐富,南側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詳細]
下河灣冶鐵遺址
  下河灣冶鐵遺址,位于泌陽縣馬谷田鎮東南10公里下河灣村東,北部為小水溝,東部、南部有小河環繞。東南距坡頭山2.5公里,西南距條山2公里,南部緊鄰蝎子山。遺址總面積23萬平方米,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城兩級臺地。從地表看,遺址基本上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遺址區內隨處可見大量殘塊(包括爐口、爐腹和底層)、煉渣、鐵礦石、陶豆、陶斧、陶盤、盆、罐、板瓦、簡瓦等遺物殘片和大量的燒土塊,還發現有石范、陶范及鼓風管殘片。上世紀90年代,村民曾在遺址南邊田埂上撿得十幾噸鐵礦石。從遺址斷壁上暴露的斷面和勘探的情況看,遺址厚度在1.5米~3米,最深處可達4米。初步推斷為戰國至漢代冶鐵遺址。下河灣冶鐵遺址是迄今為止在河…[詳細]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古滎村西門外,是漢代河南郡第一冶鐵作坊。遺址南北長400余米,東西寬300多米,總面積12萬余平方米。1964年發現,1965年春試掘,1975年秋至1976年春正式發掘,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發現煉鐵爐爐基2座,在爐基周圍清理出大積鐵塊、礦石堆、爐渣堆積區以及與冶鐵有關的重要遺跡水井1口、水池1個、船形坑1個、四角柱坑1個、窯13座等,同時出土了一大批鐵器、陶器、陶模等文物。該遺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漢代冶鐵遺址,為研究漢代的冶鐵技術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實物材料。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酒店冶鐵遺址
  酒店冶鐵遺址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西平縣,是戰國至晉代時期的重要冶鐵遺址,年代為公元前475年~公元420年。酒店冶鐵遺址發現于1987年,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戰國時期冶鐵爐1座,爐平面呈橢圓形,東北部殘高2.17米,爐口寬2.14米,底寬1.6米,該爐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冶鐵爐。酒店冶鐵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冶金業的發展歷史,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文物局)…[詳細]
劉家莊冶鐵遺址
  劉家莊冶鐵遺址,位于五臺縣溝南鄉劉家莊村西北約1000米的王侯崗坡底。分布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現場調查,土爐已毀掉,遺跡不存。時代為漢代。1987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坭模崗冶鐵遺址
  坭模崗冶鐵遺址該崗即今佛山市博物館孔廟高地,由鑄鐵后廢棄模坭堆積而成,因而得名。清代的崗上廣植桑樹,又稱桑崗。是佛山明代以前冶鐵遺址,鑄鐵坭模層厚達160多厘米。1980年曾出土明代一批魂壇,其中有一件書寫嘉靖年款![詳細]
  太山廟冶鐵遺址位于太山廟鄉廟后自然村北。此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臨鴨河,南接廟后自然村,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80米,總面積45000平方米,地表散存有大量爐渣。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座煉鐵爐(已損壞,現僅存爐基),其中西部煉鐵爐爐壁殘高0.4—0.6米,直徑約3米。周圍散存有西漢筒瓦、板瓦、陶瓷口沿及宋代瓷片。它是一處西漢至宋代的冶鐵遺址![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