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文化旅游景點推薦--崖墓篇旅游

各地文化旅游景點推薦--崖墓篇

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縣岷江西岸的瑞峰鎮黃角村丘陵地帶,是一處數量眾多、分布密集、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墓葬群。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六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躍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穩定和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一批擁有大量土地和佃戶的富裕莊園主,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民眾的意識形態和喪葬制度開始轉變,厚葬和家族葬風開始盛行?v貫眉山的岷江,遠在秦漢,就是四川的“黃金水道”,沿途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當時沿江的眉山人,不僅生在岷江邊,死后也安息在岷江兩岸,這就是岷江兩岸面水背山的峭壁和山坡上分布著大量崖墓的原因…[詳細]
武夷山崖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福建省在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兩岸山峰和山北景區內,F存的地點近20處,棺木數量約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也稱架壑船、仙櫓、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船棺的形狀與獨木舟相似,分底、蓋兩部分,全長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寬,后低而窄,兩頭起翹如船形。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數量放置;二是利用巖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鄰近的兩個斷崖之間架設板塊,置棺其上,遠望或隱或現,疑是“仙人葬處”,故一般稱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懸置半空的特點,也稱為懸棺葬。根據古…[詳細]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在陜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地區,東起丹鳳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兩岸約百余公里范圍內的高崖上,密布著數千個如燕子窩一樣的山洞。數百年來,關于這些山洞的由來眾說紛紜,當地相傳稱之為“躲反洞”、“跑匪洞”、“藏兵洞”。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進入洞穴后驚奇地發現,洞內廳、臥、灶、井、池和廁所等一應俱全,有的還飾有壁畫……這些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的神秘山洞到底是做什么的?“跑匪洞”實為古代崖墓群1月5日,記者來到商州區楊峪河鎮老虎崖。這是一面目測近百米高的砂石山崖,中部鑿有數層洞窟,常人極難攀爬。所幸在靠近山脊緩坡的一側,當地人用鋼管焊接了一條半懸空的棧道,記者得以進入山崖最靠邊的一處山洞![詳細]
合江崖墓群
  合江崖墓群(密溪芭蕉灣崖墓、虎頭佛子巖崖墓、榕右魚天堂崖墓、福寶高村崖墓、自懷梭灘石崖墓、大耳朵崖墓、大路邊崖墓、黃溪侯五嘴崖墓、觀音巖崖墓、魚連子崖墓、洞溪崖墓、蔣灣和幸福崖墓、魏家祠崖墓、獅子山崖墓)合江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合江崖墓主要分布在長江、赤水河、習水河沿岸丘陵和山區窄谷地帶。以墓群為主,尚存芭蕉灣、魚天堂、佛子巖、高村、梭灘石等五處崖墓群相對集中。2013年,合江崖墓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江崖墓群形制獨特,主要為橫穴式小墓室,沖擊式頓鉆法建造。分布密集,狀如蜂房,保存較完整。一般由墓道、墓門、墓室、壁龕組成,少數墓室內有灶臺、石塌。以單室為主。結構…[詳細]
塔梁子崖墓群
  塔梁子崖墓群,位于中國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民主鄉桂花村響灘河北岸“塔梁子”山腰上。2002年9月—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塔梁子崖墓群中的9座崖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這批崖墓由墓道、墓門、主室、甬道、側室、棺床、壁龕、灶臺等組成,有單室、雙室、多室等形制,以多室墓為主。在崖墓中首次發現有壁畫和墨書榜題,并發現一批仿木建筑形式的雕刻和珍貴的畫像雕刻新題材,大大豐富了崖墓的考古資料。根據這批崖墓的形制、畫像題材及出土器物,其時代屬東漢中晚期。在3號墓中首次發現了“墨書榜題”。塔梁子3號墓則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壁畫墓。2006年“塔梁子崖墓群”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詳細]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座落于四川省樂山市郊1公里的麻浩灣。麻浩崖墓是一座東漢的崖墓,墓室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室幾個部分組成,深29.93米,最寬處10.9米,最高處2.8米。第二穴墓道口的右邊門柱上刻有“武陽掾”,左邊刻有“陽嘉三年”,入內門框上左刻“鄧景達!,均以陰文,漢隸書寫,筆勢雄勁奔放!拔潢栟颉笔菨h代的一個官職,可能是墓主生前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墓內的石刻圖像豐富,墓門上刻有飛檐、瓦當、斗拱。墓的門楣上左右各刻有一羊,同列的還有三幅浮雕的人像,左墓門飛檐上刻一虎、豹形的動物。享堂的三方都刻有檐、瓦當數十,花紋雕刻精細,式樣不同。享堂壁上鑿刻的浮雕圖像有《車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荊柯刺…[詳細]
煙堆山崖墓群
  煙堆山崖墓群煙堆山崖墓群地處涪江東岸,江彰平原東部邊緣。南北朝時期崖墓,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墓葬于淺丘緩坡處開鑿而成,多為南北走向,暴露墓室形制簡單。其中M1方向310°,墓道寬0.9米、高0.8米、墓道長2.3米,墓室長1米、寬2米、高0.8米。幾何紋梯形漢磚長0.33米、上寬0.2米、下寬0.26米、厚0.09米。煙堆山崖墓群為研究本地南北朝時期喪葬習俗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征![詳細]
黃傘崖墓群
  黃傘崖墓群漢代墓葬。在宜賓縣高場鎮擁護村,分布在岷江北岸的黃泥巴坡、印子坡和喳口崖坡,共計182座。墓分單室、雙室和多室幾種。其中以印子坡1號墓最典型,墓鑿建在臨岷江之巖壁上,距地面3米。為一堂三室的大型崖墓,由墓門、享堂、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門寬12米,高4.3米,四柱三門。門兩側依崖處鑿雙闕,兩中柱上刻斗拱;門楣上刻仿木屋檐,上浮雕筒瓦、瓦當、檁格,檐下刻斗拱、欞窗、樓臺、人物和走獸等。享堂寬12~12.4米,高2.4~2.65米,進深4.5米,平頂。側壁均有柱、墻、檐口及瓦當等圖案。各墓室前有甬道,3個墓室大小大約相等,每室面積約12平方米,均鑿有壁龕和石灶。1號墓室還有石棺置于棺臺…[詳細]
仙水巖崖墓群
  仙水巖崖墓群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時代為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調查發現205座崖墓,是中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崖墓大部分利用天然巖洞造成。洞穴大小懸殊,有的寬2米,有的寬58.3米。洞口朝向東南。墓門有兩種結構,一種為夾板式墓門,一種為橫串式墓門。從墓葬習俗來看,大體分為單洞單葬、單洞群葬、聯洞群葬三種。發掘棺木41具,形式多樣,全是優質的木材精制而成。隨葬品中十三弦古箏是目前國內最早的木制弦樂器;紡織工具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斜織機構件的發現,將其最早年代從東漢提前至戰國時期。仙水巖崖墓群,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經濟活動、文化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資…[詳細]
江口崖墓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區彭山縣江口鎮岷江東岸上。該墓的時代上限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以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期崖墓為大宗。崖墓以江口鎮梅花村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溝、鹽井溝、打魚溝、油房溝等地點都有分布,面積30.4平方公里,現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種類型,包括船形室墓、豎井橫室墓、巖室與磚室結合墓、天井墓和異型墓。墓葬的雕刻畫像和出土文物為研究當時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江口崖墓以其數量多、保存好、時代明確,成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藝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國家文物局)江口崖墓以…[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