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山陜會館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山陜會館篇

社旗山陜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國家3A級景區,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城中心,為清代山西、陜西在賒旗店的商賈集資興建,作為他們同鄉-的場所,故名山陜同鄉會館。會館“春秋樓”內泥塑關羽坐像,并豢養有監、官、僧道,會館亦稱“山陜廟”。道光年間曾改稱“鼎元社”,1923年復稱“山陜會館”。會館座北向南,占地面積約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白石板鋪砌,現存殿、堂、樓、閣及各種建筑130余間。主體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懸鑒樓、大拜殿、春秋樓四部分組成,自南向北呈現中軸線式分布。前為琉璃照壁、鐵旗桿、東西轅門和東西馬廄;其后為懸鑒樓、鐘鼓樓、東西廊房;再后為大拜殿、藥王殿、馬王殿;最后為春秋樓。布局嚴整,莊嚴肅穆![詳細]
西寧山陜會館
  西寧山陜會館建筑是青海省西寧地區頗具影響的一處中式建筑,山陜會館是山西、陜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財神的場所。明清時期,山陜商人遠離故土,在外經商,為了加強彼此聯系,互相關照,增進鄉誼,交流商情,協調商務糾紛,融洽與官府的關系,設立一個共同議事的場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山陜會館應運而生。史料稱,青海在明末清初時還奉行“藏不入漢,漢不入藏”的貿易原則。到了乾隆年間,大膽追逐利潤的山陜商人,以冒險精神進入青海,并深入藏區貿易,賺了個盆缽皆滿。到清朝光緒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國時期更為興盛,于是就有了“山陜客娃半邊城”之說。民間甚至有“先有晉益老(商號),后有西寧城”的說法。山陜會館的建立,客觀反映了清…[詳細]
郟縣山陜會館
  郟縣山陜會館位于西關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陜廟,也有人稱其為關帝廟。會館坐北朝南,大門兩旁站立一對高大石獅。迎門是一座照壁,館內有前后殿、戲樓、鐘鼓樓等建筑。進門是三間面北戲樓,戲樓建于會館的山門之上,臺下為出入會館的通道,歇山式臺頂,這里可容納3000多人同場看戲,是會館最熱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里演出,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三節更要演戲娛神。全國很多地方的戲班都在這里演出過,對于眾多-商人來說,也許千里行商的鄉愁,只能在聆聽家鄉戲中得到安慰。戲樓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鳥、人物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獅圖,或舞或斗,惟…[詳細]
聊城山陜會館
  山陜會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山西、陜西客商集資合建的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歷經四年,山門、正殿等主體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擴建,至嘉慶十四年方具有現在之規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間。館內現存有歷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質額枋四十二方,作為柱礎的石雕獅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鳥、山水等石刻畫十二幅。上百個柱礎上刻有花草、鳥獸等裝飾,尤其是…[詳細]
北舞渡山陜會館彩牌樓
  北舞渡山陜會館彩牌樓在舞陽縣城北25公里北舞渡鎮。鎮臨汝水,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北轉鄭汴。江南商貨由此吞吐中轉。有“裝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鎮內山陜會館為-巨商籌金創建。彩牌樓居會館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陜糧商同建,為三間六柱五樓。建筑精巧玲瓏,雄偉壯觀。清朝初期,北舞渡鎮的商貿活動盛極一時,山西、陜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為了迎來送往、商賈聯誼,兩地商人合資興建了山陜會館。中國歷史上的會館,興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國。蘊涵著鄉音、鄉情的會館,以其人文氣韻的獨特,已成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觀。據現存碑刻記載,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鎮山陜會館有春秋樓、…[詳細]
洛陽山陜會館
  洛陽山陜會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南關馬市街,又稱西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兩省商人在洛陽的聚居之地,是山、陜兩省的富商大賈集資修建的。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間,嘉慶、道光年間兩次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4970平方米,布局前密后疏,保持了原來的建筑格局,F存琉璃照壁、山門、舞樓、正殿、拜殿等建筑,門前還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其中正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頂,琉璃覆瓦。照壁高12米、寬13.2米,由青色雕磚砌成,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磚鑲成3塊方形壁面,其上雕飾二龍戲珠、花卉、人物等,色彩鮮艷,基座雕飾有精美的圖案,是豫西地區最大、最完整的琉璃照壁。2006年5月,洛陽山陜會館作…[詳細]
  山陜會館類別:古建筑時代:清地址:洛寧縣河底鄉河底村中學院內…[詳細]
  山陜會館位于武威市古浪縣土門鎮漪泉村,始建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占地面積737.04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落南側開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3.2米,東西寬22.2米。建筑群以大殿為中心,西側為馬神廟,東西有廂房各1座。大殿為單檐硬山頂建筑,面闊三間11.6米,進深三間9.3米,前出廊,大殿東西兩壁殘存清白複龍繪《三國演義》故事壁畫約8.8平方米。西側為馬神廟,面闊一間,兩側廂房對稱,各面闊三間。山陜會館反映了山西、陜西商人在土門做生意的歷史,是清代土門商貿發達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會館文化、關帝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2005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山陜會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中城街解放路,民國十三年(1924)建成,為山西、陜西會館的統稱,兩館相鄰。山西會館占地面積171平方米,建筑面積118平方米,坐西朝東,有前后兩殿,前殿懸山卷棚頂,后殿懸山抬梁式,均面闊三間。陜西會館占地面積36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磚雕門樓、前后兩殿組成,門樓面闊三開間,仿木構建筑磚雕砌筑,雕刻精美,砌筑精細,內涵豐富,美觀大方;前殿面闊三開間,懸山頂;后殿面闊三開間,硬山雙坡頂。山陜會館對研究民國時期天水的商貿活動、商業發展、會館建筑、磚雕藝術等有重要價值。1990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山陜會館牌坊山陜會館牌坊建于清嘉慶年間,為四柱三樓木結構歇山頂,斗拱層迭承戴牌坊頂,四立木三開間,中間橫坊之-刻山陜會館建立經過。為了增強立柱支撐能力,每根支柱前后有支柱夾撐,牌坊頂上簡瓦履面,瓦當,滴水,屋脊、吻獸、飛檐起翹。整個建筑氣墊不凡。1986年,山陜會館牌坊遺至大像山腳,被作為大像山山門![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