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十大名人故居旅游

廣東十大名人故居

孫中山故里旅游區
  孫中山故里旅游區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旅游區總面積達3.15平方公里,包括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翠亨古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紀念公園、犁頭尖山五個核心景區,全方位呈現了孫中山的出生和成長環境、革命活動及相關歷史遺跡。為提升孫中山故里旅游區整體水平,創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旅游區共投入3.5億元對蘭溪河進行整治和旅游公共設施的建設,目前包括翠亨大道兩側的整飾、停車場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中山市旅游局負責人介紹,景區創5A工作已通過了初檢,“國檢”有望在10月底到11月初期間進行。景區除了有設施的改造之外,還將打造服務景區、游客、商戶的智慧旅游系統,包括景區管理平臺、營銷平臺和門戶…[詳細]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在梅縣雁洋鎮雁上村。建于清代,故居是泥磚砌筑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少年時的臥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并度過童年。葉劍英元帥故居位于梅縣雁洋鎮雁上村,距梅州市區33公里,是一幢普通農舍,屬于典型的客家圍屋。故居室內陳設簡樸,有葉劍英當年用過的床板臺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劍英元帥的光輝業績,海內外鄉親捐資在故居旁興建了“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紀念館設有五個陳列室,展出葉帥珍貴照片200幅和生前…[詳細]
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落址于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軒昂氣派的嶺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墻灰瓦,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庭院呈船臺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換景。有石額楹聯、通花木雕點綴,更兼重門納畫、木石風神,端莊肅穆,古樸洗練;▓@存有鄧世昌手植蘋婆樹一株,枯木逢春的靈芝兩枚,古樹婆娑數棵!霸婆_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養育著中華民族無數風流人物之人格襟懷,激濁揚清,重塑民族大義。鄧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英勇殉國后,其族人用清廷撫銀擴建為現今規模。19民族英雄鄧世昌94年建館,經全面修葺,舊貌新顏,昔日風采重現。鄧氏宗祠已被列為廣州市…[詳細]
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計有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陳慈黌故居建筑風格中西合壁,總格局以傳統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又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陳慈黌故居的建筑材料匯集當時中外精華,其中單進…[詳細]
南?涤袨楣示
  康有為故居座落于南海區丹灶鎮蘇村,原名“延香老屋”,為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筑,建筑面積約81平方米。原建筑部分毀于抗戰時期,1983年南?h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修復。1994年12月,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被公布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康有為故居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康有為的堂侄女陳康靜瑜女士將耗資400余萬元重建的澹如樓、九曲橋、康氏宗祠、松軒等仿古建筑捐贈給南海區人民政府。建于1986年的康有為紀念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紀念館內的展覽曾三次改版,2009年4月28日,康有為紀念館經對環境的重新改造后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放。國內著名雕塑藝…[詳細]
江門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茶坑村,坐落在美麗蒼郁的鳳山下,魚塘、水網、沃野田疇環繞四周,大榕樹、石板巷、青磚房有序分布,往來皆村野鄉民,真淳古樸,這里便是梁啟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梁啟超故居建于清光緒年間,坐落在農舍之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一正廳、一便廳、一飯廳、二耳房組成,占地155平方米。故居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悉心保護,近20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多次撥劃專項經費,由文物部門遵照“不改變原狀”原則進行修繕,恢復原貌,1996年國務院公布梁啟超故居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朁c一:茶坑村的“護村符民國四年(1915年),梁啟超回鄉…[詳細]
蔣光鼐故居
  荔蔭園(蔣光鼐故居)位于虎門鎮南行5公里的南柵管理區新基村,背靠三臺山。該園以廣植荔枝而名,初創于清道咸年間,是一代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祖父蔣理祥手創。蔣理祥字議寰,號吉云,咸豐三年進士,選庶吉上,為翰林院編修。1887年,蔣光鼐在園邊祖屋出生并度過少年時期,青年從軍,跟隨孫中山革命,戰功顯赫。1931年升為陸軍上將,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指揮了“—·二八”淞滬抗戰,大挫日寇銳氣,大振國威,震動了中外。1930年,蔣光鼐在祖園辟建一座西方別墅式樓房,基座特別,為拱形涵洞式墊托底層地面,通風防潮;◢弾r石砌臺階,石雕欄桿精致,前廊后室,內建一廳兩廂,一式二層,紅墻圍護國林,內有荔枝、龍眼、黃…[詳細]
李小龍祖居(李小龍故居)
  李小龍祖居位于均安鎮上村,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龍1940年出生,1959年定居美國,其后在西雅圖大學修讀哲學,先后出版《基本中國拳法》和創立截拳道拳法。李小龍曾獲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武術電影巨星獎、《時代》雜志的“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唯一入選的華人。關于李小龍祖籍何處,祖居又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紛,近年來,順德市政府辦公室經過兩年多的考證,終于揭開歷史之謎——李小龍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廣東省順德市均安鎮上村鄉。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祠堂,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著李氏列祖列宗的靈位。整座祠堂顯得寬敞整潔而有肅穆之氣。李小龍祖居離…[詳細]
白云樓魯迅故居
  位于越秀區白云路7號。白云樓西側第一道門26號(現7號)2樓,是魯迅的故居。白云樓是一座馬路平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3層樓房,面向東南方,西南和北面的墻壁上有多處白水泥制作的“白云樓”字樣,至今還見殘跡。樓建于1924年,原供郵政部門使用,西段第一道門的門額上現在仍有用水泥制作的“郵局”兩字。當年,魯迅租憑了2樓的1廳3房,于1927年3月29日從中山大學鐘樓遷到這里居住,魯迅和許壽裳各住一間,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間。會客廳在入門處,陳設簡樸,椅子是竹制的;魯迅的房子、窗戶正對馬路。樓下西側是走廊,面對東濠涌,螺旋式樓梯,可通二、三樓,F在,白云樓是郵電部門宿舍,魯迅居住過的房間大體保留原貌。白云樓…[詳細]
廣州詹天佑故居和紀念館
  詹天佑的故居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杰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布置的,擺放有八仙臺、幾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此外,一側墻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