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大王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大王廟篇

豐臺大王廟
  大王廟又名金堤永固廟,座落在盧溝橋西側,位于豐臺區北天堂村外的永定河東岸大堤旁,毗鄰西五環,坐北面南,遠遠望去,十分醒目。大王廟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惟一的治水廟。大王廟的來歷與“治水”有關,光緒十六年永定河決口發水,洪水淹至廣安門一帶。清廷撥款30萬兩白銀,責成直隸總督李鴻章組織封堵永定河大堤決口,最終于當年九月封堵決口合龍成功。參與治水的官員們為紀念封堵永定河大堤決口搶險工程成功,于次年(1891年)利用工程余款和余料,在大堤腳下建造了一座龍王廟,是一座駐扎防洪人員與祈求平安合二為一的建筑。慈禧太后為此廟題匾“永佑安瀾”,光緒皇帝也題匾“金堤永固”。這座廟宇內供奉著相傳能解救厄難的“…[詳細]
陽曲大王廟
  大王廟大王廟(第七批國保)時代:明地址:陽曲縣東黃水鎮范莊村陽曲大王廟位于陽曲縣以東約20里,東黃水鎮范莊村內一處高臺之上,整個廟宇現僅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形象古樸美觀。外檐下共鋪設五鋪作枓栱24朵,補間各一朵;四角柱鋪作為雙下假枊,其余均為單下真枊;四面明間補間均位于正中心,而次間補間均位于靠近平柱的一側;四角柱均有側腳而無升起,柱頭不卷殺;闌額和平板枋均相交出頭;平板枋高厚方正,出頭后殺角;橑檐枋出頭深遠,此些特點稍有早期遺韻。殿內梁架結構繁雜,但總體原理是這樣:減去兩根大梁后,使用抹角梁承托粗壯的下層襻間枋;所有真枊的后尾均承于下層襻間枋與下平槫及上層襻…[詳細]
八部大王廟遺址
  保靖縣拔茅鄉水壩村境內的酉水河北岸黔山下,現存清乾隆二年(1737)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廟遺址,亦即首峒遺址,這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廟遺址。遺址尚有一塊殘缺的截石碑,陰刻文字依稀可見:首八峒,歷漢、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為楚南上游……故名為八部者,蓋以威我鎮八峒,一峒為一部落……峒者,即當時土家族地區的行政區域建制名稱,八峒即當時共八個區域。土家祖先八個兒子,各為一峒首領,首八峒者乃峒中第一峒,后人修建八部大王廟以示紀念。八部大王廟遺址保存較好,正六方形的廟樣基清晰可見。為何廟層成六方形,是一個迷。廟前那一對石獅仍在原處,其造型粗樸、古拙,世上絕無僅有。廟門兩側石刻對聯亦在遺址中,…[詳細]
博愛大王廟
  時代:清地址:博愛縣城中心第九街大王廟大殿現保存完好。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脊吻齊全,正脊中間有龍吻,上封寶葫蘆,垂脊有跑獸。懸山頂,上覆灰筒瓦。檐下置斗栱,普間普作,前檐十攢,每攢兩踩。耍頭為螞蚱頭。橫額為通枋,木柱側腳,鼓式柱礎,檐出一米,山墻擋風板、垂魚均好。前有隔扇門窗皆完整。后檐斗栱普間普作單踩,殿內四架梁,每個拉枋都有花栱撐托,雕工精湛,建筑藝術很高。在大殿西側現存二間偏殿,保存尚好,后院有明清時期碑碣十六塊。其中明嘉靖、隆慶、崇禎年所立三塊,清代十三塊,有康熙、乾隆等年所立。碑碣內容皆為建廟、修戲樓、裝修神祠記。這些碑碣都修有碑樓、碑墻、予以保護。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詳細]
金龍大王廟
  金龍大王廟位于豐鎮市新城灣鄉境內,西距城區約1公里,F存樓亭殿宇房舍17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道教廟觀。整個大王廟建筑于小石元山(飛來峰)峰下。背山面水,居高聳立,視野開闊。據《豐鎮縣志》載,該廟初建于遼天慶5年(1119年),位于今廟后側,有小祠,祭祀金龍大王。清嘉慶19年(1814年)移建現址重修,建大殿3楹、寢官3楹。以后多年陸續重修增建有望海樓、牌坊、疆房、廚房、保嬰圣母祠、增福財神祠等,F在障正殿、云門、廟門、泥塑壁畫鄉砷刻被毀外,其它建筑基本保存完整,F在障正殿、云門、廟門、泥塑壁畫鄉砷刻被毀外,其它建筑基本保存完整。l990年、1994年由文物部門兩次進行維修保護![詳細]
金龍四大王廟
  此廟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重修,F存大殿、月臺,殿后有配房三座,配房于大殿形成四合院。大殿坐西面東,面闊3間,硬山、琉璃瓦頂,建于高土臺上。廟內南墻上嵌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重修金龍四大王廟記》、清·順治六年(1649年)《護國安民》、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大王廟山門》、二十六年1761年)《建立歌舞樓序》等碑數通。因年歲久遠,風雨剝蝕,碑文已不完整。1999年市政府撥?顚Υ藦R進行全面的修善。 位置:新鄉市衛河南岸,和平橋南端路西,北關小學對面。 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中山大王廟
  大王廟又稱洪圣殿,位于沙溪圣獅村,始建于明代,清光緒癸卯年(1903年)重建,坐北朝南,為硬山式頂,兩進三間布局,抬梁式木結構。前檐有精湛的木雕、石雕、磚雕藝術![詳細]
盂縣大王廟
  大王廟(第五批國保)時代:金至明地址:盂縣縣城北為春秋時晉國上卿趙武之行宮。創建年代不詳,元代《重修藏山廟記》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記載。自漢、唐、宋、元歷代均有修葺,F存建筑寢宮為金代原構,正殿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南北長56.48米,東西寬62.63米,總占地面積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門(后兼戲臺)正殿、寢宮,山門兩側為鐘鼓二樓,碑廊和儀門分立二樓左右。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臺基與樂樓相連,高出地面1.18米。山門明間留有較低的通道,次間墊高與樂樓臺面相平,演出時架木板制成平整的臺面。樂樓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寬三間,進深五…[詳細]
  大王廟村遺址地址:欒川縣潭頭鎮大王廟村…[詳細]
  大王廟省級清光緒大安鎮鎮大街前至榕樹外30米,后至鎮中街右前福神廟遺址,左至惠福夫人廟與粵東會館界墻為保護范圍與控制地帶![詳細]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